麋芳跟隨劉備征戰多年,又身為外戚,為何卻選擇了投靠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漢前將軍關羽揮師北伐,一路上連戰連捷,不但將曹魏名將曹仁圍困于樊城,還先后招降于禁、斬殺龐德,一時間威震天下,逼得曾經不可一世的梟雄曹操計劃遷都以避鋒芒。然而,當關羽因不能擊敗徐晃率領的援軍而撤退時,才發現重鎮江陵已被東吳襲取。最終,一代武圣敗走麥城,遇俘被害。
造成關羽敗亡的直接原因便是東吳撕毀盟約出兵偷襲其后方,而守備森嚴的江陵之所以被東吳輕易取得,則和麋芳脫不開干系。作為劉備夫人麋氏的兄弟,麋芳曾經拒絕曹操的拉攏,選擇資助處境窘迫的劉備,并在此后追隨其南征北戰二十余年。然而,最終他卻選擇了放棄在蜀漢的外戚身份和元老地位投靠東吳,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麋芳生于東海郡朐縣,也就是今江蘇連云港一帶。據《三國志》記載,他出身于富商巨賈之家,祖上世代經商,累積了巨額資產,以至于光是他們家的奴仆、門客就超過了萬人。最開始,麋芳是跟著哥哥麋竺一起為徐州牧陶謙效力,陶謙去世后,他們又一起歸附于了劉備。
建安元年(196),呂布趁劉備與袁術交戰的機會襲取了其大本營下邳,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女。此時的劉備眼看已經一無所有,但麋氏兄弟卻并沒有另投其它勢力,而是“進妹于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在這筆“投資”的幫助下,劉備再度振作精神,而麋氏兄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盡管此后劉備又數次兵敗,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但麋氏兄弟始終不離不棄,麋芳甚至還曾經辭去曹操為其冊封的彭城相一職,以示自己追隨劉備的決心。平定益州之后,劉備將荊州委任給了大將關羽,而麋芳則在其麾下擔任南郡太守,駐守戰略要地江陵。從上文的描述來看,首先麋芳對劉備是比較忠誠的,否則不會隨其漂泊二十多年;其次,麋芳能夠被安排駐守重地,可見其也很受信任,在蜀漢地位不低。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不會背叛的人在關羽背后狠狠地扎了一刀,而追根溯源,麋芳、關羽二人之間的矛盾正是主要原因。對于關羽的個性,《三國志》曾評價為“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也就是對待士兵很好,但對待士大夫們態度則相當傲慢。很不巧的是,麋芳正好就是被關羽用傲慢態度對待過的士大夫之一。
如果僅僅是關羽對待麋芳的態度不好也就罷了,最關鍵的是前者出兵時要求后者供應糧草物資,但后者卻沒能認真完成任務。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關羽的北伐事業而言,糧草是重中之重,可想而知他對辦事不力的麋芳會有多么嫌惡。由于太過不滿,關羽甚至表示自己班師后一定要好好治一治麋芳。
站在麋芳的角度看,一個平時就對待自己傲慢刻薄的上司因為自己的失職而放出了“回來就收拾你”的狠話,這無疑是在提前宣告自己即將迎來的凄慘下場。在這種情況下,東吳伸來了橄欖枝。對于麋芳而言,眼前擺放著兩個選擇,要么,拒絕東吳,等待關羽回來之后懲治自己;要么,投靠東吳,幫助東吳除掉一直以來輕慢自己的關羽。
還需要考慮的一點是,即使江陵守備較為森嚴,但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會被東吳攻下。如果選擇拒絕東吳,卻沒能將江陵城守住,那么迎接麋芳的只會是一個更加憤怒的關羽和更加嚴酷的懲罰。因此,即使麋芳的背叛值得唾棄,但如果從他自身角度考慮,其實投靠東吳的決策也并沒有那么難以理解。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為麋芳的背叛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理由。據《吳錄》記載,麋芳鎮守的江陵曾經發生過火災,一批兵器遭到焚毀,關羽得知此事后表示要追究麋芳的責任,這讓麋芳感到十分恐懼,而孫權則在得知此事后對麋芳進行了誘降。
對于這段記載,第一個疑點在于如果真的是意外導致火災,關羽最多也就追究一個監管不利的責任,身為外戚的麋芳沒必要特別恐慌。因此,或許兵器并非遭焚毀,而是被麋芳偷偷賣掉了,也只有做出這種里通外國的事情,才值得關羽大怒。疑點之二,則是孫權很快就得知了這一消息,并對麋芳展開了招降,這說明了孫權不但很可能早已和麋芳有所勾結,甚至說不定就是那批兵器的買家。
綜上所述,如果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跟隨劉備多年的麋芳之所以投靠東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與關羽的關系不佳。在關羽明確表示要追究麋芳供應軍備不力之事的情況下,擔心受罰的麋芳這才選擇了投靠勢力更加強大的東吳。至于《吳錄》當中的記載和相關猜測則盡管缺乏事實依據,卻更加合乎常理,即麋芳背叛的背后還涉及了金錢交易等更加復雜的因素。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