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強大的朔方軍,為何能被唐王朝輕松壓制一百多年的時間?
在唐朝將近三個世紀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實力強大且具有地域性質的軍隊。這些軍隊從唐朝歷史的大角度上來看,既是每次于唐王朝危難之際力挽狂瀾的存在,同時也是唐朝中晚期變亂的一個根源。以至于,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歷史之中,唐王朝始終都被驕兵悍將的情況所困擾,并最終被這種情況活活拖垮。
唐朝驕兵悍將所衍生出的藩鎮(zhèn)問題,追根溯源的話,還是在于唐朝府兵制于玄宗在位時期的土崩瓦解。當時,在府兵制瓦解之后唐朝為了應對巨大的國防壓力,只得采取招募“健兒”的方式來充斥邊軍,這些募兵制招募來的邊軍往往也被稱為“長征健兒”,而這些“長征健兒”便是唐朝歷史上最早的一批驕兵悍將。
歷史上唐朝的驕兵悍將,最終在中晚唐時期形成了割地稱雄的情況,這中間中晚唐時期的河朔軍事集團便是最為典型的例子。中晚唐時期以“河朔三鎮(zhèn)”為代表的河朔軍事集團,在“安史之亂”后同唐朝對抗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時間而尾大不掉。因為唐王朝不論是用武力征討,還是用計謀“銷兵”。其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始終都如同鐵板一塊。
縱觀中晚唐歷史,便能發(fā)現河朔軍事集團的長期存續(x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只是一個個例。而河朔軍事集團在“安史之亂”中的老對手,即實力強大的朔方軍,卻被唐王朝輕松的壓制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那么,這是為什么?
首先,說到朔方軍便不得提到這支實力強大軍隊的前世今生。歷史上的朔方軍誕生于武周時期,消逝則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的朔方軍姑且先不提,因為朔方軍的高光時刻則全部在中晚唐時期。“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王朝的內府軍在安史叛軍的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而內府軍的崩潰,使得唐朝能夠依仗的軍隊,只有當時以朔方軍為代表的邊防軍事力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朔方軍的實力以及影響力一度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以郭子儀、李光弼為代表的朔方軍事集團作為支撐,唐朝在當時不但平定“安史之亂”有困難,估計就連收復兩京都是一個問題。而朔方軍在平定變亂過程中的表現,間接也證明了朔方軍絲毫不亞于河朔軍事集團的實力。而就是這樣強大的實力,同時也引起了的唐肅宗深深地憂慮。以至于,自唐肅宗李亨繼位時起至唐朝滅亡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唐朝始終都將壓制朔方軍作為既定的國策。而后來的歷史也證明,唐朝對實力強大的朔方軍所進行的壓制,可以說是輕而易舉就做到了。
強大的朔方軍能夠被唐朝輕易壓制一百多年的時間,最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唐朝對朔方軍所進行的肢解以及掣肘。根據史料的記載“分朔方之地,建牙擁節(jié)者凡三使焉,其余軍鎮(zhèn),數且四十”可見,唐朝在意識到朔方軍帶來的軍事壓力后,旋即便對朔方地域以及朔方軍本身進行了必要的肢解。可即便如此,唐朝皇帝還是不放心,以至于開始不斷的扶持神策軍,并將神策軍布置于京西、京北地區(qū)來制衡朔方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朔方軍自然就會被唐王朝輕松壓制。
除了軍事上的原因之外,強大的朔方軍能夠被唐王朝輕松控制,還在于唐王朝實際控制了朔方軍的錢糧供給。當時,朔方軍所駐守的邊疆地區(qū)不論是農業(yè)還是商業(yè)的發(fā)展程度,相較于中原以及河朔地區(qū)有不小的差距。但這一地區(qū)的駐軍數量卻絲毫不亞于中原地區(qū),這就使得朔方軍必須依仗于唐王朝源源不斷提供的錢糧才能維持下去。所以說,朔方軍能夠被唐王朝輕松壓制,主要還在于朔方軍的“脖子”被唐王朝牢牢掐住。如果朔方軍的駐地如河朔地區(qū)那樣富庶的話,恐怕唐朝的歷史也就不會有二百八十九年。
歷史上朔方軍的發(fā)展史與衰敗史,可以說同唐王朝的歷史高度吻合。因為,在“安史之亂”后由盛轉衰的不僅只有唐王朝,朔方軍在經歷了這場變亂所帶來的高光時刻后,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則陷入了被壓制的困局中。以至于,在唐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曾經實力強大的朔方軍最終淪為了各方勢力競相追逐的屬軍,最后淹沒于亂世之中。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