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兵器之王,為什么在梁山卻不受“待見”?
梁山好漢用什么武器呢?
有用棒的,如霹靂火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有用槍的,如雙槍將董平用的是雙槍;有用禪仗的,如花和尚魯智深用的就是一把重六十二斤的混鐵禪;也有用鞭的,如呼延灼用的就是雙鞭,而且他的別名就是“雙鞭”……
梁山好漢所用的武器,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基本上符合“馬上使刀、槍槊、鐵鞭、鐵簡、棍棒勇力過人者”的北宋史實。
用得最多的就是刀,如行者武松雪花鑌鐵打造的戒刀,青面獸楊志樸刀,九紋龍史進的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等等。
用得比較少的就要數劍了。梁山好漢中,用劍的只有公孫勝、黃信等人。有人說,用劍的也不少,但劍是兵器之王,就劍的地位而言,梁山好漢用劍的數量的確偏少。
為什么大家都很少用劍呢?因為用劍的標準太高。
一則相對于常見的刀,劍的造價比較高。劍兩邊開刃,講究對稱。古代制劍全靠手工磨制,耗時較刀等常用武器要長。一般而言,同等殺傷力的刀劍,劍的成本要大于刀。梁山好漢雖然有梁山水泊這個風水寶地,但在開支上依然捉襟見肘。大規模用劍似乎不大可能。當然,這并不是主要原因。
二則劍對技藝的要求太高。劍一般講究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掃等,招式繁多,相對于刀和槍,劍的訓練周期較長,技藝要求更高,除非特殊訓練后,才可使用。如公孫勝是個道士,法術高強,武藝也很好,是個用劍高手。梁山好漢中不少是半路出道的,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武術訓練,自然更傾向于刀、槍、棍等武器。
劍是一整近身攻擊、防御武器。無論是在上古時期,還是在夏商周,劍都是重要的短兵器,在戰場和武場都充分發揮著武器的功用。
但是隨著盔甲的使用以及騎兵的崛起,劍這種近身武器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從春秋戰國時期,劍逐步興起,到漢代劍成為一種貼身防衛的最佳選擇,再到隋唐以后,劍則走向衰落,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荊軻刺秦的時,秦王拔了這么久的劍都沒有拔出來。“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這就比較尷尬了。可見,在劍在當時就不是為實戰設計的。
在《隋書·禮儀志》中也有記載:
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并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
由此看出,佩戴劍、使用劍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在唐宋時期,劍除了標識身份外,還與舞結合起來,形成了舞劍。這純粹是一種觀賞性節目。劍的實戰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劍逐步由個人自衛和地位象征轉化成為一種裝飾品。這個時候如果再要求梁山好漢廣泛使用劍是不符合史實的。
梁山好漢為什么喜歡刀和槍呢?
這個很好理解。一方面,這兩種武器很容易上手,即便是沒有武術功底的人也能耍兩下,如果身體素質好點,還能殺幾個人;另一方面,一寸長一寸強,在大規模作戰的時,劍這種武器是無法與刀和槍相提并論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