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孫權的謚號,為何在古代皇帝中獨一無二?
古代的帝王死后都會被賜予謚號,而孫權的謚號為何與眾不同呢?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原來,孫權的謚號是"大"。在中國古代帝王之中,用"大"來作為謚號的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據目前可靠的史料記載就只有孫權一人而已。
就孫權謚號的評定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價褒貶,而給予一個具有寓意具有象征意義的評判性稱號。這種制度代代相傳,也被稱為謚法,所給予的稱號叫做謚號。
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點是,古代帝王的謚號都喜歡"文""武"這類字,屬于顯得比較高級的美謚。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的功績也不差,后世子孫卻給了個"大"字作為謚號。
《周禮》說:"小喪賜謚。"
小喪,即死后一段時間,所以謚號一般不是自己所決定的。
《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可見謚號的授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與輕浮,相反謚號的授予可謂是嚴肅。常用的謚號本來就不多,而好的謚號更是珍稀。如果說"文、武、獻"此類謚號代表著高級與尊貴,那么孫權的謚號"大"走的即是平民路線。相反看慣了千篇一律,我個人更喜歡"大"中顯現出來的簡單與氣勢。
同時期的曹操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
此號的寓意乃是:"則天法堯為大"。也就是說孫吳的繼位者以及孫氏的后世子臣都認為孫權的做法是效仿堯。
堯是是什么人?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大佬,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后世臣子給予這位大帝的稱號是贊美無疑了。
大帝之大,大在開國。
細數孫權一生功績無數,但是在東吳子民心中,這第一大,就當屬孫權能帶他們在這天下三分的亂世之土,立國安身吧。
孫權繼父兄之業,年齡尚在弱冠的時候就已經坐擁江南,才華橫溢,善于掌控大局的他運用靈活的策略在亂世之中不斷地馳騁。深諳列國競爭的道理,最終成就了一番大業。孫權超越了他的父兄,領導著孫吳政權雄踞江東,與魏、蜀鼎足而立。諸葛亮曾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
有這樣的功績在手,相比孫吳子民給予他"吳大帝"這樣的謚號也算是民心如此了。
吳大帝,謚號為"大",大在他為人處世的胸襟。
正是因為他選賢舉能,任人唯親的大氣量,成就了他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謚號。不管去世后的他是否愿意,也只有虛心接受,這是后人對他為人處世一生的評價。
作為軍事戰略家,除了豐富的經驗以外,他善于重用人才,文武大臣都甘愿為其用,甘愿為之死,甘愿為了一起成就他口中的大業而赴湯蹈火。這是他制勝的武器,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不拘一格。
最恰當的例子當屬呂蒙了。
在三國中數一數二的戰士,曾今助孫權打敗過關于奪取荊州,可誰知道,原來的呂蒙只是一名小校?
史書記載;"孫權善撫將士,能得臣下力死,將士都愿以生事主。”
所以他對手下對百姓是相當不錯的。天時地利人和,孫權手握兩個,易守難攻的江東使他占有地利,善用人才的行為使他占盡人和。如此不成大業真的是有愧于蒼天,如此成就當然也配得上這千古以來不曾有過的謚號。
孫權在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他是極有雄心壯志的一人,卻能夠韜光養晦,在取得一番成就之時并未馬上稱帝,謙虛的他不愿意過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圖,一直等到曹、劉死后,東吳局勢穩定才稱帝登基。
于此同時,這個"大"不也是有著胸懷寬廣,有大局觀念志向高遠之寓意嗎?
綜合以上我們并不難看出,為何吳國的后世臣子要首先創"大"字作為謚號來評價他們敬愛的孫仲謀了。
受他自己個人功績影響,綜合判斷他一生成就。后世自然認為他是成就巨大,而且又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享有正統地位,所以這"大皇帝"的謚號也就見怪不怪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