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欲殺呂布時,詢問劉備的意見,給他挖了一個什么樣的坑?
在《三國演義》里,曹操的惜才愛才,是出了名的。盡管他也殺了一些名士,但那都是各種只會夸夸其談的無用之輩而已,對于真正有才學的,能為己所用之人,還是很抬愛的。
曹操的愛才,最典型的有三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為了號召天下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讓陳琳寫了一篇著名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
這個袁紹果然識人,他用的陳琳,文筆超絕,在檄文中列舉了曹操很多罪狀,還痛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曹操看了以后,氣得頭疼病都犯了。
官渡之戰后,袁紹戰敗,陳琳被俘。正當人們認為曹操肯定會殺掉陳琳以泄私憤的時候,他卻出人意料的把他給放了。不但放過了他,并且還予以重用。
曹操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為陳琳和阮瑀所作。對于陳琳的作品,曹操一字不改,原文采納,可見對其才學的賞識程度。
曹操因收納了張繡的嬸嬸,引起張繡的嫉恨,后來他帶兵偷襲曹營,曹操狼狽逃跑,才保得一命。
此戰可謂是曹操此生的第一次“滑鐵盧”。長子曹昂戰死,侄子曹安民被殺,就連自己的侍衛長,猛將典韋,也為了保護他而力竭身亡。
這下曹操和張繡應該結下了死扣。
但后來張繡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再次向曹操投降。
張繡歸順后,來到曹操面前,他牽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為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并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就這樣,過往的一切冤仇都煙消云散了。
對待關羽,更是仁至義盡了。
曹操當年因“衣帶詔”事件,東征劉備,劉備大敗而逃。劉關張三兄弟就此失散。此時關羽護著糜夫人與甘夫人兩位嫂嫂,被曹操團團圍住。
曹操起了惜才之意,一心要把關羽收入帳下,于是派出與關羽有舊的大將張遼前去勸降。關羽為了保護嫂子,只好事先約定三件事后,暫入曹操帳下。
雖然是暫時的,但畢竟是留下來了。剩下的就看功夫下得怎么樣了。于是曹操大獻殷勤,對關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又送金銀財寶,后來更是直接將關羽封為偏將軍,但關羽始終不為所動。
有一日,曹操特意差人,將呂布當年的赤兔馬,轉贈給了關羽,關羽再三拜謝。曹操感到奇怪,問他為什么以前得到東西從不感激,而今天卻再三拜謝。
關羽的回答,他說有了這千里馬,他便可早一天找到他的大哥劉備。這讓曹操后悔不迭。
后來關羽得到大哥的信息,把曹操往日的賞賜都封存起來,留書告辭,要去找劉備。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但被曹操所阻止。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曹操是慕陳琳之才,張繡之勇,關羽之忠。
那么,作為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曹操抓獲他以后,為何卻不準備收服他,并且在臨殺呂布前,還要問劉備的意思?
其實當時呂布被俘后,表面上看,曹操始終猶豫該不該殺,其實他心里早就有了決策。但是他又不想壞了自己平素愛才惜才的好名聲。
這個中的原因有二:
一、呂布的能力有目共睹,這是大家都公認的。抓住就咔嚓了,以后就難以收服人心了。
二、呂布手下的張遼、侯成、許巍、宋賢、臧霸、孫官、吳敦、李因等這些將領,曹操還要重用他們,殺了呂布,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所以,這個時候,曹操開始使路子,把球直接踢給了劉備。
《三國演義》和史書上都沒有寫曹操是怎么詢問的,但通過動作和劉備的回答可以推知,這個征詢意見的舉動,對劉備的震撼效果是巨大的。
因為曹操陣營中還有郭嘉這些他深為信任的謀士,他不問他們,直接去問劉備,那不是把他當成了手下或者是一般客人,而是兩個對等的雄主之間的探討。
其實,這恰恰是劉備最擔心的。
我們聯想一下后來的“煮酒論英雄”,當時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曹操不經意的這么一句話,嚇得劉備掉了筷子,幸虧當時雷聲大作,劉備才能巧妙的遮掩過去。
所以,目前的劉備的想法,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他不想把自己放到和曹操同等的地位上,因為自己目前實力很弱,要是充大尾巴狼,那時刻充滿著危險性。
劉備再笨蛋,也早已看出曹操的意思了。
至于曹操給他擺了這一步棋,無非就是要考驗一下他。
他如果說要留呂布一命,那么曹操可以再問手下人,手下人肯定是要殺呂布的。那么就成了自己和曹操對著干了,他會找出別的理由把自己也殺掉的。
所以不得已說出殺呂布的主意,由此來滿足曹操的心愿。
呂布臨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
最終呂布被縊殺,然后梟首,首級被送往許都彰功。
在這件事情上劉備的確落下罵名。
因為劉備和呂布雖然也有過不少摩擦,但當年袁術的三萬大軍圍攻他的時候,呂布為救劉備,轅門射戟,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戰爭。
不管怎么說也還是救了劉備的一命。結果在自己落難時,劉備卻這樣落井下石,留下了罵名。
劉備以自污而做到全身而退,也算是無奈中的選擇了。
曹操呢?則是最大的贏家。可謂是一箭三雕:
一、達到殺呂布的目的。
二、讓呂布的部下,從此記恨劉備,這樣他們就有了相同的敵人,今后就會甘心被自己所驅使。
三、不擔殺害名將的罪名。
最倒霉的就是呂布了,他已是虎落平陽被犬欺,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只能任人宰割了。
再一個其實還是怪他自己,誰讓你頻繁換主,沒有了信譽,死后都得不到世人的尊敬。
給后人留下的,除了茶余飯后的談資外,就剩下一聲嘆息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西晉·陳壽
《三國演義》明·羅貫中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