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守漢中十年,曹魏不曾踏過一步,為何姜維僅僅一個月就失守?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曹魏兵分三路進攻蜀漢戰略要地漢中,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當時更是蜀漢的北大門,地理位置不可謂不重要,然而面對司馬昭大軍凌厲的攻勢,蜀漢沒能守住漢中,陽安關守將傅僉戰死,陽安關一丟,漢、樂二城則陷入孤軍奮戰的地步,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當年為了漢中,曹操和劉備打了整整兩年,為此曹操方面損失了夏侯淵,而劉備也是將自己所有能用的家當都賭進去了才換來漢中之戰的勝利,之后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防御漢中北大門,魏延放下了:“若曹操舉天下而至,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沒錯,魏延鎮守漢中十年從未出過差錯,而之后的王平也是如此。
其實姜維若論軍事水平比之上述兩人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憑他一人之力周旋于陳泰、郭淮、鄧艾等諸多名將就可以看出他的軍事才華,可是無論怎么想姜維都不應該一個月就丟失了漢中,那么姜維的鎮守漢中為什么短短一個月就失守呢?
魏延、王平時期的戰略部署:拒敵于國門之外
在魏延、王平時期,曹魏也曾屢次派兵攻打漢中,無論從國力上還是兵力上曹魏都是占據優勢,而蜀漢則能夠成功擊敗曹魏軍隊,當時蜀漢的軍事戰略還是“拒敵于國門之外”,什么意思呢?
我們知道,漢中外圍還是有很多的山地的,比如定軍山、黃金山、興勢等外圍險要關隘,而魏延的戰略部署就是分兵駐守這些關隘,遲滯敵人的進攻鋒芒,讓敵人無法在這廣袤的山林之間展開自己的兵力,無法發揮數量上的優勢,同時由于進入漢中的三條道路路況都極為復雜,自己也可以趁機干擾他們的補給線。
比如公元244年的“興勢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曹爽發動十幾萬大軍進入漢中,當時漢中只有三萬人,兵力上具有很大差距,當時漢中各部都主張放棄外圍防御,全力保衛陽平關,唯有王平力排眾議,命令手下搶占興勢山,自己則率兵守衛黃金山,以防敵人分兵包抄。
事實證明,當時王平的戰略部署是有效的,曹爽連漢中的大門都沒看到就被阻擋在外,外加上駱谷道崎嶇難行,根本無法保障后勤,最終興勢之戰以曹爽的慘敗而告終,而蜀漢大將軍蔣琬等人的援軍正源源不斷的開赴漢中,曹爽在兵力上以不占據優勢。
所以“搶占險要,拒敵于國門之外”一直是漢中地區的軍事部署,直到后來姜維改變了蜀漢的軍事部署:“斂兵聚谷”。
姜維的“斂兵聚谷”為什么無法守住漢中?
“斂兵聚谷”什么意思呢?就是收縮兵力,將外圍險要拱手相讓,自己則是收縮兵力駐守漢中的緊要之處:陽安關、樂漢二城等保衛漢中外圍的地區。
姜維的戰略部署還是要從當時漢中的實際情況去看:
首先魏延的戰略的確有可行之處,可是他的兵力過于分散,一旦敵軍敗退則無法擴大戰果。
其次當時自興勢之戰后,漢中外圍的黃金、興勢以多年未用兵,所以已經顯得毫無必要,由于蜀漢后期兵力已經捉襟見肘,收縮兵力也是必要的。
第三還是兵力上的不足,由于姜維對外用兵已經到賬蜀漢連年潰敗,而漢中地區擁有三萬多人,可是這三萬多人一半人占據了外圍,所以姜維只有重新調整兵力,適當集中才能實施北伐。
說白了這種戰法就是俗稱的“關門打狗”,放敵人進來,自己則利用主場作戰的優勢堅壁清野,而這種做法也無疑是加劇了敵人后勤補給上的難度,興勢之戰時曹魏就已經陷入了后勤補給上的困難,而姜維收縮兵力無疑是讓其難上加難。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到,姜維的軍事方針還是有可行之處的,畢竟姜維是蜀漢后期唯一的擎天柱了,我不相信他的軍事能力會如同現在“磚家”說的一般,這斂兵聚谷一無是處,那么姜維的這套戰略究竟有何疏漏之處,竟然短短一個月就失守了:
首先用人有誤,當時陽平關的守將是傅僉,副將則是蔣舒,然而蔣舒此前曾經因為過錯被姜維重罰,而姜維將這么重要的地方交托給他無疑是一樁疏漏。
其二當時姜維被迫屯田沓中,而當時司馬昭等人就是趁著姜維被迫屯田才敢滅蜀,當得知司馬昭的軍事行動之后,姜維已經在第一時間抽身,然而卻被鄧艾拖住,后面又有諸葛緒阻攔,這個時候姜維使了一招疑兵之計調走了諸葛緒,將鄧艾等人甩開,可是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由于姜維沒有第一時間坐鎮漢中所以無法掌控漢中的局勢,這和當年王平親自鎮守漢中是不同的。
第三還是蜀漢內部問題,當時蜀漢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由于連年北伐已經導致國內連年疲敝,國內厭戰情緒頗高,就算是軍隊之中也不例外,而這又與當年王平時期的情況不一樣。
所以很多人常以最鼎盛時期的魏延來比較江河日下的蜀漢也無疑是對姜維的不公平,當時蜀漢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以不占,僅僅靠姜維一個人支撐著蜀漢,而他又被鄧艾、諸葛緒等大將拖在沓中導致無法抽身,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是漢中失守,姜維對付鐘會還是游刃有余,鐘會的后勤已經陷入了困難,若非鄧艾的神兵天降,其實滅蜀真不一定能這么順利。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