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后來越國也消失了,吳越兩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吳國與越國都算得上是春秋晚期的霸主,但是這兩個霸主都沒能進入戰國七雄,在戰國初年,吳國與越國先后滅亡了。
如果說戰國的歷史是一部滅國史,那春秋的歷史就是一部爭霸史,從東周開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由于周天子的實力衰弱,周王室無法控制諸侯與天下,于是勢力較大的諸侯開始憑借實力爭霸,成為霸主(諸侯之長),代周天子號令天下。
從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后,晉文公、楚莊王也先后成為霸主,而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也在春秋的晚期趕上了霸主的末班車,憑借實力,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
春秋五霸
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弱者,齊國、晉國、楚國是全國性的霸主,實力強大,由于常年不斷戰爭,實力不斷被削弱,到了春秋晚期,這三國就衰弱了,而秦國受制于晉國,無法東出,只能在西戎稱霸,接下來東南沿海的吳國與越國開始崛起了。
吳越兩國崛起的背景是傳統的諸侯大國開始衰弱的時機,國家實力本來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首先崛起的是吳國,吳國王室的始祖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祖父,太伯與仲雍來到了江浙一帶,他的后人就是吳國王室。
一、吳國的崛起與滅亡
吳國的核心地區在今江蘇環太湖一帶,從吳王壽夢開始,吳國逐漸強大,當時楚國有個投靠晉國的大夫叫申公巫臣,因為與楚國有仇,于是從晉國出使吳國,教吳國人兵術和戰法,并慫恿吳國人與楚國為敵,但此時的吳國并不是楚國對手。
吳王闔閭
到了吳王僚時期,吳國公子光派出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公子光就是吳王闔閭,闔閭重用伍子胥、孫武、伯嚭,吳國很快強大起來,并且不斷與楚國發生戰爭,闔閭在伍子胥與孫武的輔佐之下,創造了一項奇跡,就是以少勝多,孤軍攻入了楚國都城。
楚國可是大國,實力比吳國強大,但由于當時的楚國國力衰弱,內部斗爭激烈,再加上闔閭有伍子胥和孫武這樣的名臣名將,所以楚國遭受奇恥大辱,后來楚國向秦國借兵,又集結了國內的兵力,再加上越國的偷襲,才迫使吳軍退出楚國,這一戰讓吳王闔閭名聲大振。
除了攻破楚國都城,吳國還一直攻打越國,越國大多數時候都不能對抗,但在槜李之戰之中,越王勾踐采用了一種奇怪的戰術,他把士兵派到吳軍面前,整排整排地自殺而死,把吳軍看傻了,然后越軍趁此機會攻打吳軍,結果打敗了吳軍,還重傷了吳王闔閭,闔閭因此而去世。
柏舉之戰,吳王闔閭在孫武與伍子胥的輔佐下攻破楚國都城
闔閭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即位為吳王,為了報仇,發動了對越國的戰爭,大敗越王勾踐,并攻入了越國都城會稽,勾踐被迫向夫差稱臣求和,還表示愿意進入吳國當奴隸,伍子胥力勸夫差不要同意,結果文種行賄伯嚭,讓夫差同意了勾踐的議和,這讓吳國永遠失去了滅亡越國的機會,而且一代名臣伍子胥也被吳王夫差逼著自殺而死。
就這樣越國保留了下來,夫差在征服越國后,就開始爭霸中原,吳軍在艾陵之戰全殲10萬齊軍主力,導致齊國一蹶不振,并奪取了齊、魯二國的土地,隨后不久,夫差在黃池與中原諸侯會盟,儼然一幅霸主的模樣。
但是,夫差忘記了勾踐,當他在黃池會盟時,勾踐率軍北上攻打吳國,俘虜了吳國的太子,幾年以后,勾踐再次率軍攻打吳國,夫差戰敗,自殺而死,勾踐原本還想流放吳王夫差,但是夫差舉劍自殺了,于是越國吞并了吳國,吳國從此滅亡。
吳王夫差
吳國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好戰。
吳國強大起來后,一直在打仗,先把楚國打敗了,導致楚國幾十年無力北進,然后又把越國征服了,然后開始北上攻打齊國,殲滅了齊軍主力,在這幾十年的時間中,吳國一直在對外戰爭。
既然像晉國、齊國、楚國這樣的傳統強國因為長期戰爭也會導致國力透支和衰弱,更何況是吳國這樣的中型諸侯國,所以好戰是吳國滅亡的第一個原因。
2、綜合國力跟不上。
吳國地處江蘇太湖一帶,從當時的地域來看,這里算是華夏的邊緣了,吳王壽夢時期,晉國才派人教吳國兵術與車陣,這說明吳國的戰術很落后,吳國的文化也是比較落后,他們有個習俗叫斷發紋身,與中原完全不同。
吳國與越國處于東南
再一個吳國的人口顯然不多,無法與晉國、齊國、楚國,吳軍對外戰爭最多也就是幾萬人出戰,比如攻入楚國國都,吳國只出動了3萬精兵,與傳統強國動不動幾十萬軍隊相比,這點人太少了。
勾踐后來偷襲了吳國一次,吳國就不能與越國對抗了,這也說明吳國國力太弱,不像楚國有那么廣大的戰略縱深和人口,即使國都被攻破了,也能迅速恢復實力,吳國不行,吳國一次戰敗,就導致了亡國。
3、沒有防備越王勾踐。
吳王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話,這也看出了他與父親闔閭的差距,在能力上,夫差不如闔閭,夫差還逼死了伍子胥,也不懂用人,更是沒有防備越王勾踐,伍子胥已經看出勾踐這個人不同異常,將來一定會報仇的,但夫差不聽。
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
勾踐用了20年時間恢復國力與人口,然后趁夫差北上會盟的機會,攻打吳國,最終滅亡了吳國,而夫差卻對勾踐不設防,這是吳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越國的崛起與滅亡
越國的崛起和全盛是在勾踐時期開始的,主要是勾踐重用了兩個人:范蠡與文種,這兩個人都是楚國人,因為各種原因來到越國,就連伍子胥和伯嚭也是楚國人,可見楚國人才流失嚴重。
勾踐在被夫差攻破都城之后,采取一切屈辱的手段求和,只為越國保存下來,然后勾踐以臥薪嘗膽的堅強決心準備報仇,在范蠡與文種兩人的輔佐下,越國在吳國眼皮底下漸漸強大起來。
在經過20年的臥薪嘗膽,勾踐終于等來了報仇的機會,趁吳王夫差北上會盟的機會,率領近5萬精兵偷襲吳國,俘虜了吳國太子,而身在會盟的夫差毫無辦法,幾年之后,勾踐再次攻打吳國,吳國被打敗,夫差自殺,吳國徹底滅亡。
勾踐臥薪嘗膽
勾踐滅亡吳國后,吞并了吳國的地盤,同時也替代了吳國的地位,當時的越國占據了整個江浙一帶,包括今天的江蘇、浙江兩省,勾踐也北上爭霸,并在徐州與諸侯會明盟,實現了載國的霸主夢,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勾踐成功后,賜死了文種,逼走了范蠡,用范蠡的話來說,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勾踐稱霸是在公元前473年,但是140年后,越國也滅亡了。
越國王室其實是夏禹的后人,史書記載,夏禹死在了會稽,也就是越國的都城,也埋在了當地,夏后少康復國后,把他的庶子封在了越地,然后一代一代繁衍,就是越國,勾踐去世后,越國又經過了九代越王就滅亡了。
越國之所以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勾踐滅亡吳國
1、內部爭權奪利導致衰弱。
越國內部的爭權奪利是從越王朱勾開始,朱勾是勾踐的曾孫,他的父親是越王不壽,不壽在位僅十年,就被他的兒子朱勾所弒殺,朱勾是靠弒父弒君上位的,這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榜樣,貫穿了越國后來的歷史。
朱勾在位時期,越國國力還算強盛,并且好戰,能與齊國、晉國、楚國等大國爭霸,并不斷對外戰爭,還吞并了滕國與郯國這樣的小國,朱勾去世之后,他的兒子翳即位為王,也就是越王翳,為了方便發動對外戰爭,越王翳把都城遷到了原來吳國的都城,也就是今蘇州,之后,越國開始走下坡路。
越王翳在位最后一年,他的弟弟豫作亂,害死了越王翳的三個兒子,而越王翳不能阻止,越王翳的太子諸咎發動政變,趕走了豫,殺死了越王翳,這是又一起弒父弒君事件,沒多久,太子諸咎也被越國人殺死,然后在吳地的越人擁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為王,而越國大夫寺區擁立越王翳的兒子無余為越王,這樣越國事實上就分裂了。
越王朱勾靠篡位上臺
最終無余成為越王,但是無余僅僅當了十年越王,就被大夫寺區的弟弟思所殺,這是權臣殺死國君的事件,之后思擁立了無余的兒子無顓為越王,但是朝政卻被權臣控制,無顓在位18年,去世后他的弟弟無疆成為越王,無疆就是末代越王。
由此可見,勾踐之后到朱勾,是越國最強盛的時期,從朱勾到無疆是越國的衰弱期,一直到滅亡,內部的權力爭斗一直非常激烈。
越國由于地處東南,文化相對落后,沒有中原地區禮儀廉恥的那一套,比如弒父弒君,這在中原諸侯國被視為大逆不道,會被輿論所譴責的,雖然中原諸侯國也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并不多見,越國在140年的歷史中,發生了多次弒父與弒君的事件,還引發了越國的內亂,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這成為越國滅亡的每一個重要原因。
越國對外不斷征戰擴張
2、外部戰略失當導致滅亡。
越王無疆在位時期,準備攻打齊國,齊國派使者出使越國,誘導越國攻打楚國,齊國勸說越國只有打敗楚國才能稱霸,并說楚國需要面對越國、韓國與魏國的共同攻擊,如果三國聯合起來,楚國就不能取勝,而且楚國需要分兵應付,這樣越國就有機會打敗楚國而稱霸。
結果越王無疆接受了齊國的建議,轉而攻打楚國,結果楚國一戰就打敗了越國,并殺死了越王無疆,并攻占了越國的大片土地,無疆一死,國內也開始四分五裂,各個貴族王子又開始爭權奪利,但這個時候的越國已經處于沒有國君的狀態了,各自為戰,并且臣服于楚國,實際上就是滅亡了。
這是非常錯誤的一次戰略選擇,越國沒有正確認識到當時的形勢,錯誤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又低估了楚國的實力,楚國再怎么弱,實力也是越國的數倍,但越國反而主動攻打楚國,這不是自取滅亡嗎?最終越國也滅亡在無疆手中。
越國好戰,透支國力
3、越國好戰,導致國力透支。
吳國的滅亡有好戰這個原因,越國同樣如此,吳越二國沒有齊國、晉國、楚國的體量,論人口、城池、面積、經濟實力,吳越兩國均不能和齊、楚、晉相比,就是強大如晉國,也因為常年的戰爭而分裂為韓國、趙國、魏國,而吳國與越國就沒這個實力了。
自從勾踐滅亡吳國之后,越國就以霸主身份自居,不斷四處擴張,東征西戰,越國以霸主之位廢立邾國國君,又插手衛國、魯國的內亂,還滅亡了數個小國,尤其是越國與楚國之間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最終越國被楚國滅亡,也就是因為越國的對外戰爭,越國國小民寡,難以長時間維持戰爭,想當年勾踐滅亡吳國都準備了20年時間,越國想要打敗楚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打到最后就變成了實力的消耗,誰實力強,誰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最終越國滅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