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千古一帝,開疆拓土卻開一先例,導致王朝政變迭起
唐朝的政變數量和皇帝更換的數量堪稱歷朝歷代之最,尤其是在武則天時期,唐中宗和唐睿宗廢立不斷,等到重新上位的時候已然物是人非。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玄武門之變,一次最容易被記起也最容易被遺忘的政變,之所以說它容易被記起,源于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污點。
在他戎馬倥傯的生涯里,手足相殘似乎和圣君人設扯不上半點關系,李世民實行的貞觀之治,對于整個大唐帝國都有著非同凡響的影響。這也時常容易讓我們忘記眼前寬厚待人的明君,曾經舉起過鋒銳無比的屠刀,揮向自己的大哥和三弟。但相對于北齊時期的刀光血影,宋朝時期的燭影斧聲,鬼魅般的傳說配上離奇死亡的真相,構造成一層蜘蛛網,永遠地放置在歷史的空間里。李世民敢于并勇于承認,他毫不避諱地要史官如實記載,比起趙光義的遮遮掩掩和聲東擊西,這才是一代圣君的典范和楷模,犯了錯就要勇于承認。
俗話說得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趙光義的虧心事一定做了不少,但他卻心安理得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反觀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時候經常頭痛得睡不著覺,不愿再讓兒子步自己的后塵,希望兄弟能夠友愛互助。
公元626年的7月份,此時正值炎熱酷暑,這一天對于秦王李世民來說,是個生死攸關的重要日子,在此之前,他的心里始終在繃著一根弦,就連睡覺都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李世民要布署一場精心策劃的軍事行動,這對于久經沙場的他算不得什么,但這次要對付的不是某位地方軍閥,也不是哪位起義軍領袖,而是從小玩到大的親兄弟。不知什么時候起,李世民漸漸和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也許是在父親李淵太原起兵之際,也許是在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
帝位對每一個人的誘惑是巨大的,為此可以六親不認、違背人倫,最是無情帝王家,指的不僅是冷冰冰的皇宮,更是描述著皇室淡薄的親情。作為長子,李建成繼承皇位本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李建成的命不好,他有一個精明強干的二弟,雖然表面上唐朝的天下是李氏父子打下來的,但唐朝如今的疆域范圍離不開二弟李世民的嘔心瀝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戰功平平,數十年積累的根基只有一座長安城,這同時也是大唐帝國的根本所在。
朝堂的公卿大臣,守門的侍衛將領,宮廷的親兵衛隊,大部分都是李建成的心腹親信,這也是李建成唯一值錢的籌碼。近十年的征戰沙場,讓李世民積累起了一支強力的人脈,凡是有名有姓的武將,無不以納入李世民的麾下效命為榮。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可看出,李世民手下武將集團的強大,足以碾壓李建成的一兵一馬,但李世民爭奪的是太子之位,不愿意離開危險重重的長安城,哪怕雙方已成劍拔弩張之勢。早在李淵奉命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時候,李世民就憑借敏銳的戰略眼光,明確指出隋朝氣數已盡,諸侯爭相討伐的局勢,他的話堅定了李淵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憑借顯赫的軍功在軍政界獲得崇高的聲譽,這注定李世民要和李建成水火不相容,鋒芒畢露的背后必然是一場權力的角逐。
唐朝初年,突厥趁著中原局勢還沒有明朗,屢次進犯有千里沃野之稱的關中地區,朝堂的群臣都秉持一種觀點,放棄長安城。唯獨秦王李世民站了出來,勸誡大家不要因為胡人的騷擾就亂了自家陣腳,況且長安城易守難攻,是立國都的最佳選擇。李世民的話起到了安撫群臣的作用,讓這群剛剛還躁動不安、七嘴八舌的朝臣,瞬間鴉雀無聲、低頭不語。
如果唐朝要舉出一個軍事專家和戰略權威,李世民絕對是不二人選,更何況李世民當眾許諾,要在數年之內活捉突厥部首領。
后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不但做到了解決邊患問題,還成功做到震懾邊疆胡人的作用,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情不自禁地在李世民旁邊翩翩起舞。李世民的發難是經過長時間準備的,他必須要抓住這次時機,狠狠地扭轉自己的命運,歷史告訴我們,功高蓋主的親王命運注定不是善終。既然做不了安然無恙的秦王,能力又恰巧配得上野心,那為什么奮勇一擊呢?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監國兩個月后,順利應當地登基稱帝,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李世民要用畢生心血洗凈這片血腥氣。
參考資料:《新唐書》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