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騫出使之前,曾有漢人在西域建立國度,至今未能確定
西域在古代,更耳熟能詳的名稱,應該是叫絲綢之路,但最開始古人對西域并不了解,也沒有所謂絲綢之路的稱呼,追溯歷史最早有關于西域記載的,是先秦時期周穆王的游歷故事。
周穆王因為權力欲的驅使下,動了游歷天下的心思,一路游山玩水,其中確實有對西域的涉及,但并不詳細,對于古人通往西域的路上,沒有產生什么貢獻。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更好地打擊匈奴,派出張騫聯絡一直在西遷的大月氏,以達成兩方夾擊的戰略方針。
公元138年,張騫出使西域,雖兩度遭到匈奴扣押,也沒能與大月氏達成合作,但在西域生活十數年間,對當地國家分布、地理環境、民族風情等有,一個詳細的了解了,當時西域分布著大量小國家,例如卑陸后國、單桓、蒲類、蒲類后國、西且彌、劫國、狐胡、山國、車師前國等等,有數十個國家。
國家名稱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但其中并沒有一個叫“皮山國”的國家,但根據野史記載,曾經有這么一個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度,在《新疆圖志》中注有:“漢,皮山國地。”
有人認為,曾經確有其事,因在《漢書》中,介紹了皮山國距離長安多遠的路程,還有多少人口,國力如何等等資料,但卻沒有記載皮山國的起源,經過更方面排查,發現東漢的《風俗通》中記載這么一則故事。
話說公元前827年,周朝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裔仲山甫,因為才華出眾被推舉入朝,擔任周宣王卿士,地位類似宰相、丞相之類,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仲山甫成了名,但幾代人過去,到了周惠王在位時,有位直系后代樊仲皮,在周朝擔任卿士,被封于皮,或者稱呼“皮氏邑”,而后這一系族人,皆改為皮姓。
本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周惠王不是明君,樊仲皮兩人因此發生矛盾,樊仲皮不愿再為其效力,最終被周惠王怒而處死,而樊仲皮的這一系族人只能逃亡,后來為了家族能夠延下去,避免被一鍋端了,只能分三路逃亡。
不得不說,其中兩路族人,早已安家立業,雖有興有衰但總算有了立足之地,而剩下的一路族人,卻一直往西遷移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到了如今的新疆,并建立皮山國,然而國小力弱被闐國吞并,三國時期又復立稱“皮穴國”,后來兜兜轉轉,在隋唐時期再被闐國所滅。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的資料,但正史上卻無半點記載,按理說漢武帝時期,對西域進行合縱連橫,并且打通西域形成絲綢之路,當時漢朝與西域各族都有往來,如果有這么一個漢人建立的國度,不該一點記載也沒。
因此,這個最早在西域建立的漢人國度,存在很大爭議,也給這方面野史蒙上陰影。也有人根據后漢史料,認為漢武帝時期,因為兩族間的友好往來,讓西域各族見識到漢朝的繁榮,在漢化的氛圍下,西域人對漢朝產生了仰慕心理,很有可能這個國度,只是仰慕心理的產物,只為了向漢朝靠攏。
直到如今,皮山國是否是漢人國度,依舊沒能找到一錘定音的資料,但值得一提的是,西域曾經確實存在過漢人國度。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