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消滅曹魏的最佳時期是赤壁之戰?其實是東吳背刺關羽之時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荊州,當時劉表病逝,劉表的次子劉琮在蔡瑁等荊州大族的扶持下,成為了新的荊州牧。然而劉琮羸弱不堪,他擔心荊州沒辦法抵擋曹操的進攻,于是在大臣們的勸說下出城投降了曹操,曹操就此兵不血刃地奪得了荊州。等身在新野的劉備得知這件事后,曹操已經率領兵馬奔襲而來了,不得已,劉備只能難逃避禍。好在當時魯肅借吊喪為名來到江夏,與劉備得以會面,就此孫劉聯盟初步建成。后來周瑜率領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與曹操對峙。當時周瑜看準時機,主動發起進攻,就此在赤壁一帶擊敗了曹操。只可惜劉備率領的陸戰部隊沒能在華容道追上曹操,使得曹操得以逃生。有人認為,三國時期最好消滅曹魏的就是赤壁之戰了,只要劉備能追上曹操并將其斬殺,就能逐步蠶食曹魏政權,那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即便當時將曹操生擒或者誅殺,曹魏勢力也不會如此快消滅,畢竟當時劉備與孫權聯盟的關系剛剛建立,兩者之間并沒有達到默契無間的地步,因此聚集起來的力量并不算強,而即便曹操去世,曹操的兒子曹丕等已經長大成人,在諸位大臣的扶持下,曹丕也能成為第二個孫權,更何況此時的曹魏勢力已經占據了整個北方,想要借著誅殺或者生擒曹操就消滅曹魏勢力并不現實。
其實最好的時機,出現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畢竟當時被水淹的七軍,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兵馬,這幾乎是曹家在漢中戰敗后所有一線軍團,此一戰,曹操直接損失了三四萬的精銳部隊,正因如此,在水淹七軍后,曹魏的軍事力量出現了巨大的空缺,若不是曹仁死守樊城,只怕關羽真要攻入曹魏腹地。此時徐晃率領兩萬新兵,抵擋住了關羽的進攻,而張遼與夏侯惇也帶著援軍增援樊城。
換句話說,此時曹魏在合肥的防守實力已經非常低了。只要孫權出兵攻打合肥,曹魏在腹背受敵下,很有可能會節節敗退,難有招架之力,而一旦過了這個機會,曹魏內部的軍事實力逐漸恢復,東吳和蜀漢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筆者認為,正因為劉備和關羽覺得孫權應該是眼光長遠之人,但沒想到孫權的竟會有如此差勁的表現,這才錯過了最佳的消滅曹魏的時機。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