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投降后為何沒有被殺?一塊匾額道盡真相
三國故事有許多奇聞,其中劉備接班不順的問題,種下了蜀國的敗亡,而幼名“阿斗”的劉禪,就被刻上了無能貪玩的歷史形象。有趣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凡是被攻破或滅亡的朝代,主子都難逃殺生之禍,但為什么如此貧弱的劉禪,卻沒有被司馬昭等人消滅呢?原因其實相當有趣。
▲劉禪有許多歷史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不管哪個版本的三國,繼劉備之后的劉禪,都被打上無能的標簽,還衍生出樂不思蜀這句成語。然而,用另一種史觀來看,縱觀當時蜀國衰敗的局勢,劉禪的選擇或許非后人所看到的一般毫無能力,相反他其實是個懂得明哲保身,在亂世中得以生存之人。
▲劉禪有許多歷史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從他投降于司馬昭時,寫下的三個字,足以說明他有一定的智慧。
劉禪在自己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塊匾額當中就寫下“中山寨”三字。乍看之下,可能還無法理解“中山寨”的意思,如果把字反過來讀,即為“寨山中”。這樣的匾額,讓司馬昭解讀為,劉禪傾向到山林隱居,自然不會對好不容易拿下的權力產生任何威脅,自然就放了他一馬。雖然君主帶頭投降,徹底傷透了蜀國民眾與戰士們的心,但劉禪也如愿隱居度日,直到八年后才安然過世。
▲劉禪有許多歷史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當然了,上述這個說法這是民間傳說,真實的歷史記載是另一個故事了。
據史書記載,蜀漢亡后,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常璩則作北巫縣安樂鄉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并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
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如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后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有許多歷史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么知道的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曾經評價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從此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度過余生,也是"樂不思蜀"一詞的典故。
西晉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謚劉禪為思公。
劉禪太子劉璿在鐘會之亂中喪生,按次序應該立次子劉瑤為繼承人,但劉禪偏愛六子劉恂,立劉恂為繼承人,舊臣文立勸諫,不聽,于是劉恂襲為安樂公。
▲劉禪有許多歷史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記》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