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可出版就用了10年,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
李時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郑摹侗静菥V目》是醫(yī)學史上的傳世巨作。但很少人知道,《本草綱目》一書的出版,背后竟藏著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01
李時珍出生在蘄州(今湖北蘄春),他家祖孫三代都是醫(yī)生。雖然李時珍從小喜歡醫(yī)學,但父親還是希望他通過科舉求取功名,理由是當時醫(yī)生社會地位太低。但無奈李時珍屢次參加鄉(xiāng)試都名落孫山。因此他下定決心做一名醫(yī)生。
在行醫(yī)過程中,李時珍從古醫(yī)書中習得不少知識,但也發(fā)現(xiàn)許多醫(yī)學書籍中存在大量錯誤和遺漏。從醫(yī)10年后,他產(chǎn)生了寫《本草綱目》的想法。
此后,李時珍先后到過武當山、廬山等名川大山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參考了800多種圖書,拜訪了無數(shù)民間高手,并把古代典籍上的錯誤一個個糾正過來,歷經(jīng)30年編寫成《本草綱目》。
大功告成的李時珍背著厚厚的書稿去找出版商,不料竟碰了一鼻子灰,根本無人搭理。
原因有三。一來當時正值明朝萬歷年間,整個社會信仰缺失,物欲橫流,出版界關心的是能否掙錢?二來《本草綱目》畢竟不是《金瓶梅》,潛在的價值無人發(fā)掘,有多少人愿意拿出真金白銀為它買單?再者,李時珍不過是一個小醫(yī)生,出了蘄州,根本沒人認識他。
02
情況就是這個情況,事情就是這個事情,但李時珍卻不甘心。他到處求爹爹告奶奶,依舊出書無門。
這時,有個人看不過去,跑來對李時珍說,你去找個名人幫你寫序,蹭一下人家的流量,興許能行。不然印出來也沒人看。請個名人作序,提高身價好利于出版,這個道理古人也懂。
一席話點醒夢中人。走投無路的李時珍當真去了。萬歷八年(1580年)秋天,李時珍帶著一麻袋書稿,從蘄州出發(fā),一段水路,一段陸路,風塵仆仆。帶著忐忑的心情,李時珍于9月9日敲開位于江蘇太倉的王世貞府上。
意外的是,王世貞居然一點架子也沒有,李時珍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面對這位文壇領袖,出版界的寵兒,老中醫(yī)激動地拿出自己的書稿,訴說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初衷,還深情地講述了自己為采藥幾次掉下山洞,被狗追著跑,甚至差點中毒而死等往事,最后他懇求王世貞為他寫一篇序,幫自己的作品推薦一下。
王世貞原本就是詩人,早已聽得熱淚盈眶。憑著對文字的高度敏感,他認定該書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值得出版。他留下了手稿,答應為《本草綱目》寫序。
不過,王世貞雖然答應李時珍,但并沒有說何時完成,或許是為了寬慰李時珍,他現(xiàn)場寫了一首詩送給這位老者,并信誓旦旦地說:“包在老夫身上,靜候佳音。”。而李時珍則千謝萬謝,戀戀不舍地告別王家。
03
只是李時珍不知道,這佳音一等就是10年。
事實上,那幾年恰好是王世貞的多事之秋。換句話說,李時珍來的并不是時候。此前2個月,王世貞于身患瘧疾,精神一直萎靡不振,當年他拜了個老師,也就是首輔王錫爵的女兒王壽貞,一心崇尚道教。然而9月又發(fā)生了意外,他剛拜的老師卻要“羽化升仙”,一切后事都由王世貞操辦。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王世貞一直沉浸在悲痛里無法自拔,根本無暇顧及他事。
而這一切李時珍并不知曉。回到蘄州后,他重新點燃希望,一遍又一遍修改《本草綱目》,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感到完美無缺時,更加惦記王世貞當初的承諾。
一晃10年過去了,在李時珍75歲那一年,倒在病榻上的他仍然念念不忘《本草綱目》。他累了,決定要把此書捐給朝廷,讓史館選取有用的章節(jié),或者讓太醫(yī)院重新修訂,惟愿更多的人讀到該書。
萬歷十八年,當李時珍的兒子李建中登門把此事告知王世貞后,王世貞懷著對李時珍的愧疚,幾乎是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序言。
這是一篇文采飛揚的序文,王世貞對《本草綱目》大為夸贊,還把李時珍的外貌描寫了一番,說他是瘦高個,精神飽滿,是天下少有的奇才。這里還有一個細節(jié),王世貞此時右眼已經(jīng)完全失明。
接下來的事就變得無比順利,有王世貞的序和大力推薦,南京書商胡承龍立即收稿刻印,《本草綱目》終于得以出版。此書一經(jīng)面世,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流行起來,常年占據(jù)暢銷書排行榜。后來不僅傳到日本,還傳到了歐洲。當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時,還參照了《本草綱目》。
唯一的遺憾,就是李時珍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劉小麥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