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不會告訴你的三國,周邊原來有這么多外族
三國戰亂紛爭、烽火硝煙,被后人一再渲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魏蜀吳這三個國家,而忽略了很多歷史細節。
比如,三國并非只有三國,實際上,在遼東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燕國。燕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
又比如,三國都亂成一鍋粥了,怎么很少聽到外族入侵?其實,三國時期,外族一樣不少。在東北,有高句麗、沃沮、夫余及三韓、百濟;在西北,有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族;在西南,有南蠻;在東南,有散居各地的山越和山夷。
我們一概稱他們為外族并不合適,相對于漢族,他們只是人數偏少的少數民族。
對于這些少數民族,魏蜀吳三國采取了積極的態度。
首先是曹魏政權。
官渡之戰后,曹操平定北方,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
匈奴南北分離后,南匈奴歸附東漢王朝,被安置在西北地區。東漢末年,南匈奴沿黃河而下,占據黃河流域諸多郡縣。這引起了曹操的警惕。后來,曹操降服南匈奴首領,南匈奴上下完全編入曹魏政權,中國北方由此完成了實際的統一。
烏桓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為游牧部落,后來南下發展農業。東漢末年,由于遼東公孫度政權及曹魏政權的征討,烏桓開始走向沒落。尤其是烏桓的最后一任大單于蹋頓被張遼斬殺,烏桓自此散落各處,要么被漢化,要么成為后來鮮卑、鐵勒的一部分。
其次是蜀漢。
蜀漢時期,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南半部,即所謂“南中”。在行政區劃上就是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四郡發生叛亂,諸葛亮南征,建立對這一帶的統治,并且拆分成7個郡,實現了對南中的有效統治。
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當時,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漢,并誘煽夷人同叛。諸葛亮到南中親征,開啟了降服之路。
最后是吳國。
吳國面對的少數民族有山越、武陵蠻、南越等。山越人的一貫作風就是進行小規模的戰爭和人口掠奪。對于吳國來說,山越等少數民族就是游移散兵,不值一提。所以,東吳在征服他們后,隨之對江南進行了開發。在三國對峙中,吳國兵力不足,便大批虜掠少數民族人口為軍卒,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漢化的過程。
三國時期,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參與當時的混戰。如羌人。羌人主要聚居在涼州。公元184年,邊章、韓遂等將領率領的就是羌人和漢人的聯合軍。
總體來看,三國時期,外族侵擾存在,甚至有增無減。但他們力量太過分散,或處于邊緣位置,很難真正對三國構成威脅。三國對他們的征服,開啟了新一輪的漢化過程,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片段。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