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位皇后出家為尼,這個朝代的皇后為何都是當尼姑?
說到皇后,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母儀天下”等形容詞。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時局動蕩的南北朝時期,竟先后有十七位皇后遁入空門,出家為尼。
這些地位極其顯赫的女人為什么想不開做了尼姑?
今天就讓我們推開歷史的大門,重新還原那段皇室與佛門之間存在的秘辛。
在老百姓的眼中,皇后往往與“雍容華貴”等形容詞掛鉤,她們的一生活得高高在上,貧窮與苦難似乎與她們沒有半點關聯。不過,當國家覆滅后,這些曾經的“人上人”根本無法習慣由奢入儉的生活,更難以承受精神上的失落。于是,滅國皇后們紛紛選擇寄身于空門,從青燈古佛處尋求解脫。
由于北朝時期大多王朝都崇尚佛教,所以當時的佛教在中原有非常高的地位。北朝時期,各地寺廟林立,僅洛陽一地就有多達一千三百座寺廟,全國總共有超過二百萬名出家人。由于和尚尼姑無需從事勞動生產,且能享受地主階層的特權。僧侶可以將國家劃撥的土地租借給老百姓,還能向民間放高利貸,通過這種方式積累財富。
由此,北朝時期的僧人的物質生活非常優越。或許,這也是皇后們選擇出家的原因之一。當然,除了物質上的富足外,北朝皇后出家還有些其他原因。
例如,寺廟的清靜環境有利于保養身體,此外寺廟還能為政治敏感的亡國皇后提供庇護。總而言之,寺廟成了亡國皇后棲身的不二之選。與其說皇后出家后住在寺廟里,倒不如說她們搬進了養尊處優的別院中。可以說,尼姑皇后在寺廟獲得的生活待遇,與皇宮中并無區別。
從私生活上來看,比起被打入冷宮,住在寺廟里更加自由。說起來,北朝是封建社會中的畸形期,在這樣的畸形期中難免會出現“尼姑皇后”這樣的畸形產物。根據《晉書》記載的“二郄諂于道,二何佞于佛”可知,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們普遍崇佛是有歷史背景的。
相傳,漢明帝時期,佛教流傳到中土,于洛陽開枝散葉。曹魏時期,佛教思想被傳揚到河南地區。西晉時期,佛教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傳播速度進一步提高。北魏時期,佛教于中國達到首個巔峰。北魏總共有十七位皇帝,除了太武帝進行過滅佛運動之外,其余十六位皇帝均是虔誠的佛教徒。
就拿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來說,他雖然是中原政權的皇帝,但由于鮮卑人入主中原未久,所以他對佛教缺乏了解。“與西域殊絕,莫能往來,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在道武帝南征北戰期間,道武帝接觸了大量位于各地的和尚和尼姑,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起初,本著“寧信其有”的態度,道武帝每見沙門,都畢恭畢敬地行禮。后來,道武帝又發現佛教可以有效地收攬人心,于是便于都城大興佛寺,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道武帝規定,只要是想出家的人,朝廷一律給予優待。北齊文宣帝高洋登基時,曾將國庫中的財產分成三份,將其中的一份拿出來,專門用于供養僧侶。
北朝諸國對佛教的態度異常寬容,以至于和尚們的日子過得無比滋潤。到了后來,老百姓削尖了腦袋想要遁入空門,因為這樣就可以不事勞動生產,享受到國家給予的優厚待遇。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朝時期每當一個政權被顛覆,亡國的后妃們為了過上和以前一樣的優越生活,紛紛剃度為尼。
在當時,收容最多尼姑皇后的寺廟就是瑤光寺。相傳,這座寺廟是各國皇帝集資興建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廢后馮清,廢黜后到瑤光寺出家為尼;北魏孝明帝元詡的胡皇后,在北魏滅亡后也在瑤光寺出家為尼......
由于是官方修建的,所以這座寺廟的規模非常大,其中還有不少任亡國后妃趨勢的宮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瑤光寺更像是一座供后妃們修養的別館,而非寺廟。亡國或被廢黜的皇后,失去了后宮正位,但她們仍能在寺廟中享受到高人一等的物質條件。
相比于深宮中的日子,寺廟里的生活更加愜意,后妃不但能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甚至還少了宮闈內的繁文縟節,不再受各種規定的拘束。在當時,不少成為尼姑的后妃有非常放蕩淫亂的私生活,一時間世人所認識的清修之地竟成了淫樂的場所,著實令人難以置信。
有記載,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秀容部落首領尒朱兆攻入洛陽,縱兵大掠,時有騎兵數十人入寺淫穢。此后頗有譏訕,語曰:“洛陽男兒急作髻,瑤光寺尼奪作婿。”這一事件可參閱北魏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參考資料:
【《南北朝史》、《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