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者書寫歷史,為何項羽沒被污名化?談談劉邦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
文|顏小二述哲文
當年楚漢相爭之時,無論是謀略還是氣力,劉邦都比不上家大業大還年輕氣盛的項羽,但是劉邦先是入了關中,然后再避鴻門宴,最后直擊君主寶座,一路雖有驚但終歸還是無險,天之驕子一般的項羽,卻敗下陣來,讓人唏噓。
我們知道,歷史上許多君王為了給自己正名,會有污名化敵人的趨勢,但是劉邦和項羽雖在楚漢相爭時爭鋒相對,后世卻依舊還有“至今思項羽”的名言名句,由此可見,項羽在歷史上的聲望還是非常高的。
也就是說,劉邦并沒有污名化項羽,那么劉邦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顏小二認為,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才是那個建立大漢的劉邦,要知道,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發家,一路走來,就是以“仁義之師”為名義收獲民心,不去污名化,才符合劉邦的“仁義”個性;其次,劉邦是一位情商特別高的人,不排除他因為重感情而拒絕污名化項羽,要知道,若不是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依舊是好兄弟也說不定。
1、不去污名化,才是劉邦的“個性”體現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劉邦不像項羽那么家大業大,也沒有項羽在騎馬打仗方面那么天賦異稟。對比于劉邦,項羽可謂是亂世里的天之驕子。
但“天之驕子”的落敗,就在于一個“驕”子,而劉邦這邊之所以勝利,答案在兩個字“豁達”。
當人驕傲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展現一個個性,即“霸道”。而項羽號稱“霸王”,便是他日益驕傲的體現。這股子驕傲,在他“屠城”以后,讓其善戰且霸道的名聲深入人心。我們不難看出,項羽在奪取天下方面屬于強硬派,當然,他有那個單刀直入的實力,但是不僅不知掩飾,還有越走越“偏激”的趨勢。
而對比于劉邦,劉邦一直以“仁義之師”自稱,而且劉邦也很注意這方面的“形象塑造”。比如劉邦從咸陽退到灞上以后,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勢,他招納當地名士,向他們許諾“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且還廢掉了秦朝遺留的苛政,這一舉動讓他仁義的名聲一下就傳揚出去。事實上,他也說話算數,將自己“仁義之師”的外在形象打造得十分到位,于此他也深受百姓信賴,就為人處世上,溫和的劉邦比霸氣的項羽更得民心一些。
也就是說,無論是打天下的時候,還是治天下的時候,劉邦一直在建立自己“仁義之師”的個人品牌,而且劉邦沒有項羽那樣的貴族身份,所以在項羽死后,劉邦要坐穩江山,就得讓項羽那群有勢力的親信相信他的“仁義”,所以他沒有去污名化項羽,這一方面是劉邦的仁義體現,一方面也切實展現了劉邦可以治天下的豁達心胸。
2、為何不去污名化?情商高外,他還重感情
對于劉邦一生,后人議論最多的當屬韓信之死,而對于項羽,后人贊嘆項羽之英勇,也認可劉邦之睿智,明明劉邦項羽屬于對立,后人贊美起二人來沒有絲毫“對立感”這是為何?
其實,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在漢朝成立并且穩定以后,但凡收斂自己傲氣,沒有展現出異心的,基本都能善終。劉邦不像后世部分開國之君,一旦時局穩定,就奉行“錯殺一千”、“斬草除根”的決定,在劉邦的手底下,懂得收斂鋒芒的人,如張良、蕭何、陳平等等,都受到了優待,并且得以善終。
至于韓信,確實有些功高蓋主的意味,同時和劉邦之間還有些說不清且比較敏感的“陰差陽錯”,最后韓信身死,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其實,劉邦相比于項羽,還是比較能夠信任人的,同時也屬于相對更重感情的存在,在二人還未爭鋒相對的時候,他們也屬于相談甚歡的好兄弟,同時。和劉邦談得來的,不止項羽一人,比如樊噲、蕭何,再比如和劉邦惺惺相惜的張良,就單單以張良之才能為劉邦所用,就可見劉邦情商之高。
而項羽雖然是將才,但明顯在謀略以及人情世故上,對比于劉邦就差了很多,比如陳平曾就評價: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陳平一言點出,項羽不太信任人,同時在公務方面有些偏私,所以不得人心。
于此,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再從劉邦的處境設身處地想一想,劉邦為何不去污名化項羽?原因不難分析。
首先,項羽和劉邦曾是兄弟,屬于互相欣賞的那一種關系,而和劉邦擁有這層關系的,還有張良、蕭何等跟著他打天下的人。而劉邦本就勝券在握,項羽不得民心而且失勢,劉邦最終的勝者局面,是沒有懸念的。
于此,當劉邦戰勝了項羽以后,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穩人心,畢竟剛剛贏了項羽這個最大的“外敵”,下面一步,就是要對付“不老實”的自己人了。
如果劉邦不具備“拒絕污名化項羽”的豁達,這便容易讓他身邊的開國老將心生顧慮,不適合劉邦進一步穩定局勢;同時,我們也不排除劉邦確實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不然他也不會吸引那么多人死心塌地跟隨他,而他對死后項羽之尊重,也是他重感情的體現之一。
3、劉邦的管理之道:恩威并施
寫到最后,其實我們可以系統體會一下劉邦的“管理藝術”,劉邦大抵屬于“恩威并施”的管理者。
在拿下項羽、韓信時,他有自己的果斷和決絕,但是殺掉他們,不代表要抹去他們的功績、更不代表要抹黑他們,承認他們的成績,是一位大格局之管理者應有的“心胸”,劉邦顯然就是這樣的“管理者”,因為劉邦要應對的,不僅僅是心懷異心的人,還有一眾跟他出生入死的“追隨者”。在當時那個情況,他們對劉邦是什么態度,其實更多還是看劉邦對他們這一眾老臣是什么態度。
也就是說,當劉邦把他們看作敵人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成為劉邦的敵人,但是如果他們從劉邦那里感受到了信任,他們不僅是劉邦的“臣”,亦是劉邦的“友”,這便是劉邦恩威并施后的治理結果,亦值得現代管理者借鑒,畢竟,大多數時候,不是我們敵人太多,而是我們率先樹敵太多,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