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之徐盛,積累的力量,會讓凡人成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提起徐盛這個名字,很多讀三國的人來說,都知道這個人是東吳的一個將領,而這個將領什么特別之處,卻沒什么印象。但是當我仔細去查閱他的資料,卻發現他最初登上歷史舞臺,是從孫權繼位,討伐江夏黃祖開始,而他很可能是到了諸葛亮北伐期間才病故,可謂是經歷了整個三國風云時代。而他的個人經歷,仔細分析后我卻發現,是個典型的普通人在亂世的成長史,積累經驗,從普通將領,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
游戲里的徐盛
走了一輩子的路,雖然慢,但終究在前行。
徐盛的成長之路,并沒有呂蒙那么的典型,有孫權勸學,有魯肅贊嘆他“已非吳下阿蒙”。但是徐盛的成長,在我看來,卻是他自己的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演義里面,赤壁之戰時,他和丁奉一起追擊諸葛亮,卻被趙云一箭射退。歷史上,他跟著孫權一起攻合肥,張遼威震逍遙津時,他不敵負傷,丟了武器,帶著軍士逃跑,還是被潘璋斬殺了他部下的敗兵。
徐盛年輕時也常常打敗仗
但同樣的,徐盛一樣是參與了東吳各大戰役,赤壁之戰他參與了,夷陵之戰他參與了,隨軍追殺過曹操,也追殺過劉備。此外,濡須口之戰時,東吳的船被大風吹到了北岸,東吳諸將都不敢出擊,只有他膽子大,率軍部隊突襲,作為敢死隊,打亂了曹軍的布置,為大軍贏了的準備的時間,安然退回。被孫權稱為“大壯”。
老版三國中的徐盛
早期的徐盛,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出色,讓人亮眼的表現。但徐盛入選“江表之虎臣”的名單,也的確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和特別的功績的。在曹丕繼位之后,數次組織部隊南征,其中幾次,甚至是曹丕親征,想要完成曹操當年的遺憾。
新三國里的徐盛
對此,徐盛在建業筑建圍欄,籬笆,還設置了稻草人,在江面設置浮船。當時東吳諸將都覺得這是無用功,但是徐盛卻堅持這么做,得到了孫權的認可,沿著長江沿線,一夜建成了百里長的偽長城。而曹丕看到這樣的防線,居然真的心生退意,直接退軍了。
草木皆兵一般是指的淝水之戰
當時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想,這不就是最早版本的“草木皆兵”嗎?也不知道后世十六國時期,被東晉謝安的北府兵所敗的前秦部隊,在草木皆兵的驚懼之后,會不會想起歷史上徐盛的這次故布疑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三國后期,至少是曹操劉備都已經故去,曹丕劉禪舞臺時,徐盛,已經是東吳諸將里獨當一面的大將了。
《三國無雙》里的徐盛
積累,是可以改變一切的力量。
徐盛,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天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記錄說他天資聰慧什么的,甚至是詳細的生猝年都沒有,他,不過是那個時代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一員。但從普通人成長成為武將,他的人生經歷,不就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來嗎?雖然最終的成就不是統領全局,出將入相,但是能成為一方面的大將,在我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堅持去做,就有收獲
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去做,不論成功失敗,不論何種結果,只要一直堅持去做,從經驗不足,從做得不夠好,但日積月累,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嘗試,只要咬牙挺過來了,最終一定會有所成就。徐盛的人生軌跡,或許還不明顯。但是看到徐盛的成長,我倒是想起了那位被朱元璋打敗的元朝大將王保保,一敗再敗的王保保,幾次險死還生,抱著木頭過黃河逃命,但最終就是這個一敗再敗的人,幫著元朝守住了草原,擊敗了徐達,李文忠的遠征軍,讓元朝能偏安一隅。他最終的勝利,其實不也來自他從前的一次次失敗嗎?
積累的力量
心中認定的事業,就努力去做,只要做了,就有力量,就會有所進步,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自己的能力自然會有提升,量變導致質變后,再回頭看看最初的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站在了這么高的位置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