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不可行?1400年后,此牛人用5萬人命解開謎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以稱之為三國最著名的公案,因為這件事不僅關(guān)系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guān)乎諸葛亮的軍事水平。也正是因為這樣,“子午谷奇謀”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
話說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fā)動了第一次北伐。出征途中,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由自己率領(lǐng)“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結(jié)果是“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并沒有采納,對此,魏延黯然神傷。從而留下一個“如果當初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蜀漢是否可以一舉攻破長安”的千古猜想,后人因此事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爭論不休。
下面,我們就來談?wù)撘幌拢貉铀岢龅淖游绻扔嬛\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來看子午谷道的地理位置。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陜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shù),其險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于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所以,有史學(xué)家才發(fā)出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
子午谷奇謀成功可能性有多大?答案是否定的。下面,來看幾典型的例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沒有采納魏延的奇計,而是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確立了先攻占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zhàn)略。但最終結(jié)果卻是紙上談兵的馬謖失掉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而數(shù)十年后,走子午谷奇謀有成功的案子,那就是后三國時期,曹魏伐蜀,大將鄧艾就派兵走了子午谷,《三國志》關(guān)于鄧艾偷渡陰平行軍情況的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只不過此時的魏國國力強盛,走子午谷也是為了出奇制勝,結(jié)果蜀國竟然沒有在子午谷設(shè)伏,最終使得魏軍成功滅亡蜀漢。然而,由于當時的蜀國國力衰敗,后主劉禪昏庸,在子午谷沒有設(shè)防,因此,這個成功案例并不足以說明其可行性。
事實上,子午谷在古典時期,確實曾經(jīng)被多次策劃過用來偷襲長安,但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三國之后的東晉時期,大將桓溫北伐前秦,就曾效仿魏延的計策,率領(lǐng)精兵偷渡子午谷,結(jié)果卻被埋伏在半路中的秦軍伏擊,還沒出谷就被全殲。
無獨有偶,歷史上最著名的走子午谷的軍事路線的要算明末時期的闖王高迎祥了。
崇禎九年,高迎祥率領(lǐng)五萬大軍偷渡子午谷,幻想超近道奇襲西安,占領(lǐng)陜西等軍事要地。
結(jié)果,他的大軍進入道地勢險惡的子午谷后,就遇到了暴雨,結(jié)果原本幾天就能走完的路程,花了近一個月也沒有走完。好不容易來到子午谷黑水峪的時候,兩萬明軍早就在此恭候他們多時了。
結(jié)果毫無懸念,盡管高迎祥擁有五萬大軍,人數(shù)上遠超2萬防守明軍,但明軍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雙方戰(zhàn)斗的結(jié)果是高迎祥以及所率領(lǐng)的五萬士兵全軍覆沒。
話題再回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上來。
其實,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要取勝那是要有條件的,最關(guān)鍵的是兩條:一是突然性,也就是說魏延帶5000軍隊絲毫不被發(fā)現(xiàn),即使行走十幾天也不被發(fā)現(xiàn),其實這第一點基本不可能,因為當時曹魏在子午谷沿線就有哨所。
二是偶然性,也就是說即使軍隊到了城下,這位守城的還必須是個貪生怕死的人,看到魏延兵臨城下,立刻逃跑閃人。否則一旦他要堅守待援,肯定難逃被全殲的命運。而當時的魏軍守將夏侯楙且不說是一員虎將,就算是無能之輩,但是看到魏延區(qū)區(qū)5000人,而且是長途奔襲時,想必他也不會棄城逃跑會,百是堅守城池,等待援軍的到來。
且不說這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兩大因素影響,成功概率本來就微乎其微,就算魏延率五千士兵奇跡般地穿過子午谷,兵臨長安城下,但以當時的情景,魏延想和諸葛亮在長安城下順利會師顯然也是難于上青天的事。而孤軍深入的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同時,再加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表義雖然說是“還于舊都”,但是其真正戰(zhàn)略目標還是指向隴右,意圖以封鎖隴山的方式,切斷這部分地區(qū)和曹魏關(guān)中的聯(lián)系,達到逐步蠶食曹魏領(lǐng)土的目的。魏延的奇計和諸葛亮的整體戰(zhàn)略部署顯然是相違背的,因此不采納也就在情理之中。
毛主席于1944年在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時,就說了五個字:此計太懸危。這五個字一針見血地道破了諸葛亮不采納的真實原因所在。以當時蜀漢的情況,處于弱勢,也只有以優(yōu)勢兵力穩(wěn)扎穩(wěn)打,一城一池的去奪,才是上策。如果用子午谷,估計一旦兵敗,可能連后路都沒用了。
總而言之,從理論上來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并不可行,1400年后的高闖王率領(lǐng)5萬人馬以全軍覆滅的血腥方式解開這個謎題。而當年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請求,也就避免了悲劇的發(fā)生,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戰(zhàn)略眼光是超群和獨到的。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