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何不敢一試?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么不敢一試?
.從上圖可以看出,魏延的從漢中出發,經子午線,直逼長安,確實是奇謀。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魏略》的內容交代: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愿自請精兵五千(《三國志》說的是一萬),由子午谷直取長安,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按魏延的設想,他將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
如果真能如此,那就是關上了關中的大門,實施關門打狗。
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
諸葛亮為什么不采納魏延的建議呢?
史書沒有明確交代,大多數認為,諸葛亮因為魏延的計劃過于冒險,所以沒有采納!
對于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諸葛亮北伐就是歷史上最大膽的冒險行為。
諸葛亮自己公開說過,北伐,會導致蜀漢滅亡;不北伐,蜀漢也會滅亡。與其這樣,不如北伐。
從諸葛亮的角度看,設想畢其功于一役。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采納魏延的冒險計劃,以求一逞呢?
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魏延的計劃,是因為其計劃過于冒險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那么,諸葛亮到底是什么原因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
山野老人以為,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魏延的計劃是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
這種不放心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一旦魏延計劃成功,諸葛亮將無法面對魏延、無法面對整個蜀漢軍民。
第二,諸葛亮擔心一旦失敗,魏延借機逃竄北方,投靠曹魏。
這樣說有什么依據呢?
這樣說的依據很多,山野老人簡單從三個方面說說理由:
一,諸葛亮掌權后,立即將魏延調離漢中。
魏延是劉備最信任的大臣。
劉備占領漢中后,讓魏延駐守漢中。
劉備這一安排,讓蜀漢所有官員大跌眼鏡。
蜀漢所有官員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劉備會讓魏延駐守漢中。
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
劉備駕崩,諸葛亮掌權,就將魏延調離了漢中。
諸葛亮為什么要將魏延調離漢中呢?
公開的說法是諸葛亮北伐需要魏延這樣的北伐積極分子,這個理由是站得住腳的。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一個不能公開的理由,就是將魏延置于自己的眼鼻子底下,監控起來。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帶上魏延。
為了安撫魏延,諸葛亮不惜重賞魏延,不惜對魏延加官晉爵。
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改任魏延為都前部,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因魏延打敗郭淮,升任魏延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魏延不管升多大的官,諸葛亮都將魏延控制在自己手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有的人都認為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魏延,可是諸葛亮卻將魏延放在自己身邊,就是不讓魏延前去街亭防守。
街亭處于曹魏邊境線上,要是讓魏延前去街亭防守,在諸葛亮看來,是給魏延一次投奔曹魏的機會。
二,諸葛亮安排長史楊儀監視魏延。
楊儀是諸葛亮的長史,諸葛亮深知楊儀的才干,也十分愛惜楊儀的才干。
然而楊儀的人品不咋地。
楊儀最早是關羽的功曹。
關羽派楊儀前去益州向劉備匯報工作,楊儀卻借機會接近劉備,最后留在了劉備身邊。
楊儀后來做了尚書,卻與他的上司尚書令劉巴鬧別扭,由此惹惱了劉備,劉備貶了楊儀的官。
諸葛亮將這樣一個人品不咋地的楊儀安排在魏延身邊,讓魏延十分不自在。
楊儀與魏延一起議事的時候,時常發生糾紛,以致讓魏延十分憤怒。
諸葛亮也深知楊儀與魏延不和,但是就是沒有考慮如何調節這兩人之間的關系,或將楊儀調離魏延身邊。
諸葛亮不將楊儀與魏延分開的理由是要重用楊儀的才干,要依靠魏延的驍勇,說穿了就是利用楊儀監視魏延。
三,諸葛亮臨死之前拋棄了魏延。
諸葛亮對魏延早有戒備,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表面看還是十分重視魏延。
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利用魏延北伐的積極性;二是魏延的驍勇沒有人能取代;三是諸葛亮以為自己活著的時候有能力管控好魏延。
諸葛亮所擔心的事情是自己死后沒有人能降服魏延,所以,諸葛亮在臨終的時候就無情地拋棄了魏延。
諸葛亮臨終之前,找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秘密交代后事。
諸葛亮對他們三人說:“我死后立即撤軍,讓魏延殿后,姜維在魏延前面。如果魏延不聽從指揮,大軍便自行出發。”
按照官職來講,魏延是前軍師,交代后事不讓魏延參加,這就是陰謀。
再者,諸葛亮明確無誤地告誡楊儀、費祎、姜維等三人,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大軍便自行出發。這就是明確告誡這三人,魏延已經排除在外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是因為魏延的計劃過于冒險,實質上是擔心魏延借此機會投奔曹魏。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