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唐朝人不吃西瓜、蘋果、草莓是有原因的
如同事所說,這是一篇討打的文章。
一是因為這都秋天了,二是答案顯得腦仁缺根筋:唐朝的長安還沒有出現西瓜、蘋果、草莓,所以吃不到呀。
而茶已經風靡整個社會了,中國第一部茶葉學術著作《茶經》就是此時寫成的。
當地球還不是地球村之前,地區各個區域的人民交流不多,比如在唐朝,英國人想喝茶,沒門,應該說連想都不會想,因為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茶這種東西。
同樣的是,那時的長安人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西瓜這等解暑神器。
西瓜,原產于遙遠的非洲,現在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唐代時引入新疆,再在五代時傳入中原。
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于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
蘋果,現代漢語所說的“蘋果”一詞源于梵語,為古印度的另一種水果,在佛經中被稱為“頻婆”,后被漢語借用,并有“平波”、“蘋婆”等寫法。
明朝萬歷年間的《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條,稱“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
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但這一蘋果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蘋果。
有人認為林檎和柰就是現在的蘋果,但是也有不少的人認為林檎和柰其實是我們所吃的沙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道光年間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
PS:要說牛頓同學首先發現萬有引力,而我們沒有,說其中沒有客觀原因,我是不信的。
草莓,其實中國有豐富的野生草莓資源,在人工栽培草莓傳入之前,我國各地只采食野生草莓。
直到1915年,人工種植草莓由俄羅斯僑民從莫斯科引入中國,當時引進的品種叫“維多利亞”,別名“勝利”,共計500余株,栽種到了黑龍江的亮子坡,這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草莓栽種史。
1918年,法國神父從法國引入草莓品種在河北正定栽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阜成門外的阜豐果園、西直門外的萬生園等地引進國外草莓品種,進行小范圍栽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草莓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保定、沈陽等城市近郊,已經開始作為經濟作物進行栽培。
1978年,中國又從保加利亞、比利時、匈牙利、波蘭、日本、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國大量引進草莓品種,草莓種植在中國開始全面推廣。
大家可能很擔心古人是不是沒水果吃啊。大家別擔心,什么桃子、梨子、荔枝、杏子、龍眼等等都是本地有的,當然只要物價不高,吃些水果還是自由的。
不過喝茶也挺好的,什么茶湯里的西瓜香、草莓氣,將就也湊合了。你喝茶喝出什么水果味的香沒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