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竟被當成兵書看,大明王朝的覆滅,和《三國演義》有關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故事起于桃園結義,終于晉統三國,描繪了東漢末至西晉初近百年間的風云變幻,數不清的英雄人物在這里閃耀又隕落,說不完的傳奇故事在這里上演又謝幕。
忠與義,如何取舍?智與勇,誰負誰贏?權與情,孰重孰輕?
《三國演義》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國志》,經數百年的流傳改寫,至晚唐時已婦孺皆知,宋元又有了專業藝人表演,并出現“尊劉抑曹”的鮮明傾向。
1.“尊劉抑曹”的歷史由來
其實,《三國演義》真正的學名叫做《三國志演義》,顧名思義,這小說就是對史書《三國志》的文學化演說加改寫。
作者陳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我們知道,歷史一般都是勝利者撰寫前朝歷史,歷史的邏輯就是成王敗寇,別說尊劉抑曹了,在正統史家的眼里,蜀漢不過是那大西南邊角上的蠻夷之地,頂多就是個打醬油的,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正統?
所以,在《三國志》里,沒有尊劉抑曹這回事兒!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寫了部史書,叫《通鑒綱目》,公然改《資治通鑒》的魏國紀年為蜀漢紀年,明確以蜀漢為尊。
朱熹是復興儒家的大學者,以倡導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為己任,在他的理念當中,道德傳統比成敗重要。
所以,曹操這種不擇手段、違反仁愛禮義的奸雄,成了歷史的反面教材。唯有劉備仁德大義的人,才是朱熹認為后人應該記得,值得歷史記上一筆的人物。
又因為一個不可克服的物理條件,朱熹成了這場正宗之爭的勝出者。
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著作為考試大綱,他的史觀就這么一代代傳遍中華大地,時日一久,蜀漢的地位就越來越高。
再加上,民間傳說野史雜記一邊倒地傾向劉備,羅貫中在采集三國故事素材的時候,不可能不受這些史料影響,最終,他在書中選擇“尊劉抑曹”,也在情理之中。
2.“尊劉抑曹”背后的核心價值導向
《三國演義》一書之所以要“尊劉貶曹”,除了是綜合各家意見的結果,還因為他考量了曹操和劉備的行事與為人。
歷史上的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
對內消滅割據勢力、對外降服烏桓匈奴的一代梟雄,不但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更是修水利、興屯田,大幅度提升了中原大地的經濟發展。為西晉能結束分裂局面、統一天下面打下的堅實基礎。
再說曹操個人的軟實力。不僅精通兵法、尊賢惜才,而且文采斐然,《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
曹操雖然文韜武略、文治武功,但他的道德缺陷、人品問題,也是實實在在格外突出。舉一例,來自三國志中。
漢獻帝有位伏皇后,因為對曹操跋扈專權心懷不滿,就寫了封信跟自己老爸吐槽,說這曹操多么過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我們夫妻倆都恨死他了。
結果呢?這封信竟然被曹操發現,宮廷內外立刻刮起一場腥風血雨。堂堂一國皇后、當朝國母,連同整個伏氏家族,以及伏皇后所生的兩位皇子,被曹操悉數斬殺,就一封私人家書,竟牽連致死數百人。
曹操生性多疑,殘暴無道,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這些都是尊劉抑曹的現實根據。
我們再來看真實的歷史記載《三國志》里怎么寫的劉備。
《三國志》評價劉備,說他知人待士,頗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意思是他很有點像漢高祖劉邦。
舉個例子,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欲取荊州,這荊州之主劉表,好巧不巧在這檔口病逝了,其子劉琮不爭氣,就想向曹操投降。
當時,劉備的兵馬正駐扎在樊城這地方,聽聞曹軍將至,便率眾撤離,路經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攻打劉琮,拿下荊州這塊戰略要地。按說吧,這是天賜的良機,可劉備做了沒有呢?
沒有。為了顧及著和劉表的那點同宗之情,顧及著劉表在世時,待他不薄的一點恩情。
哪怕劉表生前曾有意把荊州托付給他,哪怕這時候的劉皇叔已人到中年卻寸土未有,他都沒有趁人之危。
他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嗎?他不想擁有地盤建功立業嗎?統統都不是,他其實想,可是對他來說,同宗血脈、舊人恩情,是原則底線,不得踐踏。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原則大于一切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在亂世中吸粉無數。他還讓荊州百姓看到了什么叫仁義,什么叫道德,他們擁戴劉備,信任劉備,哪怕背井離鄉、哪怕拖家帶口,都跟定了他。
于是,劉皇叔就帶著他那僅剩的一點兵力,帶著這十余萬老百姓,撤退江陵。可這人一多,那就走得慢呀!有部下就勸劉備保江陵才是緊要任務,應撇下他們成大事。可劉備還是不忍心。
所以,回過頭來看,為什么羅貫中要選擇尊劉抑曹?那是因為,曹操的所作所為代表著一種當權者的傲慢和殘暴,而劉備的行事風格卻體現了萬千百姓永遠向往的仁政理想。
一句話,羅貫中選擇尊劉,尊的并非是他的皇室正統,而是他身上那股悲天憫人的惻隱之心,是他對百姓的那一份不忍和恩慈。
3.巨大文化魅力:“努爾哈赤們”的兵書
《三國演義》大約成書于元末明初。明朝建立后,羅貫中也就把這書寫完了,可以這么說,《三國演義》和大明朝是同齡人,生命起點一樣,但是,直到大明朝跌跌撞撞走了276個年頭,最后滅亡,三國演義還活得一派容光煥發,活了個永垂不朽。
所以說,這世上沒有什么千秋萬代的宏圖霸業,能夠永垂不朽的只有思想與文化。
一個大明王朝,能比得過一部三國演義?我看不見得。您知道朱元璋的大明怎么完蛋的?這里面啊,可能還有《三國演義》一點事兒,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大明可能不會完蛋得那么徹底。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干翻明朝的八旗子弟們,就是一個個拿著《三國演義》當兵書用的。
話說明朝末年,大明最大的敵人,是山海關外的女真人。這會兒他們已經叫作滿清了。當時的滿清,部落氣息還很濃,和大明朝比,社會制度十分落后,甚至可以說,還算不算完整。
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滿清過去是游牧漁獵為生,沒有形成自己的軍事培養體系。所以只能向漢人學習。
看來看去,努爾哈赤他們,既沒選擇龐涓孫臏諸葛亮,也沒選孫武韓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羅貫中,一個鬧革命鬧失敗了的書生。
不怪別的,只怪羅貫中的書是當時第一網紅書,從關內火到了關外,可能孫子兵法輸給三國演義,主要是沒它好看。
于是,努爾哈赤等領導人,人手一部《三國演義》,就當兵書使,當成軍事教科書,專門學習帶兵打仗,專門打明朝。
后來,有一個叫王嵩儒的人,回憶起這段經歷,寫了一本叫《掌故零拾》的書。其中一個故事,就說到了《三國演義》被當成兵書的事兒:
“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其后有托為關神顯靈衛駕之說,屢加封號,廟祀遂遍天下。”
學來學去,努爾哈赤的軍官們,發現了一個最厲害的人,那就是關二爺關羽。崇拜關羽崇拜到什么程度呢?崇拜到要給他追授官職,要給他編造各種傳說,甚至最后干脆要給他建個廟,給他供起來。
這事兒對于羅貫中和他的《三國演義》來說,就更加荒唐了。他一個山西人,在家里寫書寫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火到東北去了呢?
而且當時的東北還是敵國,而且還被當時東北的一把手欽點成了敵軍總指揮,而且敵國全國上下,還看自己寫的書看得和真的似的,從里面學帶兵打仗,打得還是自己家。
滿清全軍上下還真跟著羅貫中,從《三國演義》里把帶兵打仗這點事兒學會了,而且學以致用,真的打贏了,沒用幾代人,就一舉消滅了明朝。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