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為何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南宋初期,才女李清照感慨寫下《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千古悲情英雄躍然詩中,讓人讀來至今唏噓不已。
但根據史書記載,項羽并非不肯過江東,垓下之戰后項羽一路向南逃命,本意是想逃回江東,由于一些陰差陽錯的原因,項羽最終無奈的在烏江邊上自刎。換一個角度說,如果項羽真的不肯過江東,寧戰死不逃亡的話,在垓下時死戰即可,無需等到烏江邊上自刎。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謳歌項羽,有夸霸王別姬的凄美蒼涼,有夸項羽萬夫不敵之勇.......為何李清照卻有些違背歷史,高調夸贊項羽“不肯過江東”?
鴻溝議和之后,天下似乎迎來和平,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也欲西返。但這時,張良、陳平建議撕毀協議,立即攻打疲憊且“兵罷食絕”、“諸侯背叛”的項羽。劉邦采納他們的建議,與韓信、彭越、英布、劉賈組成五路大軍一起合圍項羽,最終在垓下之戰擊敗項羽。其中,韓信的心理戰——四面楚歌,讓項羽與楚軍都以為楚地盡失,瓦解了楚軍士氣。項羽看到大勢已去,于是就率領800精銳騎兵南逃,《項羽本紀》記載:“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劉邦追兵不斷,項羽亡命南逃,身邊的士兵越打越少,從800個到烏江時只有20余個,最終從安徽靈璧的垓下逃到安徽和縣的烏江邊上,兩地相距大概250公里,但可能是無顏得見江東父老,可能是心灰意冷,可能是感慨天意弄人,所謂“時不利兮騅不逝”,于是項羽就在烏江自刎。
可以說,項羽很想過江東,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到達烏江邊上后臨時改變了主意,所以所謂項羽“不肯過江東”,無疑是溢美之詞,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作為歷史上有節操的才女李清照,自然不是完全枉顧歷史事實,她說項羽“不肯過江東”實際上另有深意。
北宋末年,宋朝與金國結盟滅了遼國,但隨后金國撕毀盟約南下攻宋,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并滅了北宋。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更何況改朝換代的劇變。金兵到來,打破了北方寧靜的生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社會活力迅速凋零,居住在山東的李清照也迎來坎坷的下半生。
靖康之變時,李清照丈夫趙明誠母親死于南京,就率先南下奔喪。二個月后,趙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之后任命趙明誠為江寧知府(江寧即南京)。這一時期,局勢迅速變化,遠在山東的李清照整理收藏、書籍準備南下。李清照與趙明誠都是書香門第,家里收藏很多,在《金石錄后序》中她說:“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余間,期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李清照挑了又挑,忍痛拋下很多金石收藏與書籍等,最終還“載書十五車”,一路坎坷南下,剩余的十余間房書冊等,只能期待以后轉運。來到鎮江時,不巧金兵攻陷鎮江,在兵荒馬亂中李清照這么一個弱女子竟然保護好了這批珍寶,第二年將之運到南京。
來到南京后,李清照敏銳地發現南宋妥協投降派,借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茍安。對此,李清照十分不滿,就拿起手中的筆,寫了不少詩歌諷刺,比如“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等。
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奔襲揚州,趙構狼狽渡江,經過鎮江逃到杭州,局勢驟然緊張。這一年南宋非常危險,金兵一度打下南京,趙構一邊繼續南逃到舟山群島、溫州等地,一邊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哀求金朝“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但對于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第二年,在主戰派多方大軍壓力下,金兵撤出南京后,趙構才回到紹興、臨安一帶,后來定都臨安,慢慢站穩了腳跟。
金兵攻下南京前,江寧御營統治官王亦準備謀反,被趙明誠下屬獲悉后,就告知了他,但他不以為然,下屬只能自己做準備。果不其然,王亦當夜謀反,趙明誠被嚇得用繩子從城墻上逃出南京,但王亦卻被早有準備的下屬擊敗。雖然平定了叛亂,但趙明誠還是不敢回城,準備一路順江逃到江西。路過項羽自刎之處時,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絕句》以悼項羽。實際上是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跡,對南宋統治者與丈夫不斷后退逃跑進行暗諷。
趙明誠的臨陣獨自棄城而逃,讓李清照羞愧異常,之后兩人關系開始冷淡。《金石錄后序》中記載,逃亡途中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知府,與李清照分別時,“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而《夏日絕句》讓茍且偷生、臨陣而逃的趙明誠非常羞愧,從此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三個月后急病去世。
之后,在兵荒馬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的金石收藏與書籍等幾乎散失殆盡,讓李清照痛心不已,而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又給予她的無情折磨,此時李清照陷入了絕境。據說,李清照后來嫁給了覬覦她藏書的張汝舟,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入獄的災難,最終在孤苦伶仃、與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中去世。
說到底,《夏日絕句》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前兩句直抒胸臆,生前做人杰,死了做鬼雄,鼓勵人們為國建功立業,后兩句是說人們如今還思念項羽,是因為項羽不肯過江東,因此整首詩歌本質上希望南宋統治者不要不停逃亡,而要奮起收復故土。
因此,項羽原本是不是一路南逃到江東不重要,重要的是項羽最終沒有過江東,在烏江邊上與敵奮戰,這種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李清照突出這一點,是希望南宋統治者能像項羽最后一樣有亮劍的勇氣,即便戰死沙場也是“死亦為鬼雄”。
參考資料:《宋史》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