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斬殺顏良,周圍士兵為何無動于衷,任其來去自如
關羽是三國時代的特殊人物,他原本只是一名一流武將,但經過《三國演義》以及一系列的評書演繹,成為了戰無不勝且充滿神話色彩的武圣。就因為傳說太多,讓人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關羽斬顏良,絕對是史實。
一說這個故事,又有很多朋友在腦子里會浮想聯翩:威風凜凜地關云長,突然沖入敵陣,手起刀落便將顏良斬殺,隨后揚長而去。這個場景非常精彩,像極了游戲中的刺客,又有“事了拂衣去”的俠士風格,為人津津樂道。然而,如果有人質疑,顏良身邊那些士兵都是傻子不成?眼睜睜看著關羽來去自如,卻不保護主帥嗎?
確實,這個問題是關羽斬顏良的硬傷。赤兔馬再快,也不至于舉手投足就能殺人,讓關羽在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若是這么簡單,劉備完全可以每一戰都讓關羽故伎重施,光復漢室指日可待。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得分析分析。
首先,讀者腦海中的畫面,無非是電視劇的演繹,而電視劇一般都取材于小說《三國演義》。這本書對關羽斬顏良是如此描述的: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于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
沒錯吧,這就是關羽萬軍叢中斬顏良的畫面,與我們設想的完全一致。顏良手下的士兵,不僅傻了,而且還都是膽小鬼,不戰自亂。可惜的是,這不是正史。要想知道關羽怎么殺顏良的,還得回到《三國志》中,《武帝紀》先是記載了事情的背景: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
這實際上就是白馬之戰的由來,郭圖、淳于瓊、顏良三人攻打在白馬的劉延,曹操要去救劉延,荀攸提出應該用疑兵之計引開袁紹的主力,然后在用輕騎兵襲擊白馬。重點來了!荀攸提出了關鍵性的說法: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這就是說,關羽和顏良的對決,并不是電視和小說中那樣,雙方站好陣型的野戰,而是一場偷襲戰。曹軍出其不意攻擊顏良,這說明雙方是在混戰。我們慢慢接近事實的真相,繼續讀《三國志﹒武帝紀》,可以看到戰爭經過:
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文言文就是這點好,雖然只有幾十個字,卻將全過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請注意,這里雖然沒有直接描述顏良怎么被殺的細節,但是經過其實不難推測。曹軍偷襲顏良,顏良才會“大驚”,這進一步說明當時是混戰。而且,文中明確指出,不僅關羽,而且還有張遼一同攻擊顏良。
這兩位是曹軍中地位最高的將領,張遼還排在關羽的前面,說不定還有其他副將。總之,關羽不是千里長途奔襲,直接實施斬首行動,也不是單槍匹馬對抗顏良,而是在混戰中砍下了顏良的首級。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