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背水一戰是怎么打贏的,為何無人能模仿成功,背后有何秘密
背水一戰就是井陘之戰,經過韓信指揮過后,成為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在絕境中為尋找生機而拼死一戰,但是韓信的背水一戰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孤計,也就是說只有韓信僅僅使用成功過一次,其他人都沒有成功使用過。
那么韓信的背水一戰是如何打的?
一、雙方兵力情況
史記上說趙國陳馀的軍隊是“號稱20萬”人,這里用了號稱兩個字,可以肯定實際上沒有這么多人,以史記的慣例,號稱兵力一般是實際兵力的兩倍,因此推測陳馀的兵力至少是10萬人左右。
韓信
以下引用《史記》中號稱兵力的說法: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對于韓信的兵力,史記中只說了韓信的軍隊有數萬人,有推測說三萬人的,有推測說五萬人,沒有準確的數字,綜合一下,韓信的軍隊就是3~5萬人。
可以肯定韓信是以少對多,韓信的軍隊就算有5萬人,也只有對手陳馀軍隊的一半,韓信處于弱勢地位。
韓信這邊的將領具體有哪些人參戰,史記并沒有記載,只知道張耳跟韓信一起參戰,陳馀這邊的將領只知道有一個李左車,他是戰國名將李牧的孫子。
張耳
另外,曹參率領一支軍隊北上進攻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并將其圍困在鄔縣城(山西介休),最終曹參打敗并斬殺了戚將軍,鄔縣位于井陘的西南方向。
二、背水一戰的具體過程
戰前,李左車給陳馀出了一個計謀,讓他率領三萬大軍從小路去截斷韓信的糧道,然后讓陳馀不要與韓信交戰,不出十天,韓信就會兵敗,但這個計策陳馀不聽,陳馀認為自己兵多占據地利,不需要用偷襲的方法來打敗韓信。
陳馀不僅沒聽,而且對于井陘這個天然的地利都不知道利用,井陘是進入趙國的一條狹窄的通道,這條路兩匹馬無法并排通行,也就是很狹窄,對于這樣的地形,最好的辦法就是伏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但是這些陳馀統統沒有做。
陳馀
韓信派出人不斷打聽消息,并且還得知了陳馀沒有采用李左車的計謀,還通過不斷地偵察,韓信知道了陳馀沒有派伏兵或者任何阻擊部隊,這等于放手讓韓信通過井陘了,于是韓信才敢率領大軍進入井陘,并且在離井陘口30里的地方扎營。
到了半夜,韓信派出2000輕騎兵,每人拿了一面漢軍的紅旗,從隱蔽的小道上山埋伏起來,讓這些騎兵注意觀察趙國的軍隊,并且告誡騎兵:當趙軍全線出擊攻打我軍時,你們就火速攻下趙軍營壘,并且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紅旗。這個安排是韓信半夜偷偷摸摸安排的,趙軍毫無消息。
到了第二天天剛亮時,韓信派出一支萬余人的先頭部隊,先出井陘口,渡過綿蔓水,然后在河邊列出魚鱗陣,背水列陣,這就是背水一戰的來歷。
背水一戰詳細地圖
趙軍見到漢軍在河邊布陣,感到很好笑,由于沒見到主將韓信與張耳出現,所以趙軍并沒有進攻河邊的漢軍,等這些全部部署好,然后韓信與張耳率領主力部隊開出井陘口,大張旗鼓地渡過綿蔓水,來到漢軍一萬先頭部隊前面。
趙軍見到韓信與張耳出現,于是打開營壘開始攻打漢軍,韓信與張耳率領主力前出迎戰,雙方激戰了很長時間,然后韓信與張耳假裝敗退,一路退,一路丟棄漢軍旗幟與儀仗鼓號,趙軍見到漢軍敗退,于是開始追擊漢軍,搶奪旗幟,追逐韓信與張耳,這些可都是功勞。
然后張耳與韓信退到了河邊,沒路了,河邊嚴陣以待的一萬多先頭部隊開始以陣法抵御趙軍,韓信和張耳敗逃到河邊的軍隊,由于沒有退路,也開始回頭跟趙軍玩命,這一仗趙軍是傾巢出動。
背水一戰簡略圖
就在雙方主力在河邊交戰的過程中,韓信預先埋伏的2000輕騎兵沖進了趙軍的營壘,斬殺了趙軍的守兵,然后將趙軍的旗幟拔除,插上漢軍的紅色旗幟。
但是雙方激戰了很久,趙軍也無法打敗漢軍,于趙軍退回營壘,結果發現營壘的旗幟全是漢軍旗幟,以為營壘盡被漢軍所占,大為震驚,軍心大亂,這時韓信率領主力出擊攻打趙軍,營壘中的漢軍也出兵攻打趙軍,前后夾擊之下,趙軍大敗,全軍覆沒,陳馀被殺,趙王歇被俘虜,背水一戰結束。
三、關于背水一戰的疑點與思考
1、為什么韓信連陳馀不采納李左車的建議都知道?
李左車給陳馀的建議,按照級別來說,肯定只有趙國高層人物才有機會知道,韓信派個間諜就能打聽到,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兩軍交戰,一方能夠打聽到另一方高級別軍事會議,這個仗還用打嗎?
李左車
這都打仗了,肯定整個井陘口都封鎖了,韓信也不可能派人到趙國去打聽的,除非韓信早就在趙國安插了間諜進入高層,或者有別的渠道知道趙國高層軍事會議的內容,這真是不可思議。
此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張耳,張耳跟陳馀可是幾十年的交情,兩人因為巨鹿之戰反目成仇,但是張耳對陳馀肯定是相當熟悉,對陳馀身邊有哪些人也熟悉,對趙國更是熟悉,所以張耳有可能在陳馀身邊安插了間諜,否則事后張耳啥也沒事,就封了個趙王?
2、為什么在河邊列陣的漢軍戰斗力就如此之強?
韓信以絕路為激勵固然有原因,但是人再怎么激勵,他還是人,不可能激勵成神吧,況且激勵也不是目的,一定要有其它的謀略來配合激勵,一個兵就算戰斗力再強,同時對付兩個兵也是不容易了,除了激勵之外,個人認為漢軍在河邊的軍隊絕對稱得上是精兵,一個精兵,另一個是精兵列陣,以陣法來對抗趙軍,趙軍追擊漢軍到河邊的,肯定不成陣型。
這樣打下去的話,趙軍其實是不利的,趙軍的陣型亂了,短時間內難以結成,再加上韓信一再示弱,也讓趙軍產生驕傲之情,在一系列原因的作用之下,趙軍的攻擊力大減,而水邊列陣的漢軍戰斗力大增,趙軍就暫時無法打敗漢軍。
3、為什么趙軍追擊韓信和張耳時,營壘不留人呢?
從戰事結果來看,2000輕騎兵就沖破了趙軍的營壘,可見趙軍的營壘幾乎就是空的了,這里非常奇怪的是,趙軍為什么不留點兵在營壘,這是基本的常識問題,趙軍不是有十萬人,哪怕留一萬人,2000輕騎根本不可能攻下營壘的,韓信是如何判斷趙軍會傾巢而出的,如果趙軍留了人在營壘,那失敗的可能就是韓信了。
這里只能理解為陳馀的愚蠢了,任何戰爭,不到緊要關頭,不可能把所有的軍隊全部投入戰爭的,除非立即能決出勝負,這是軍事常識,結果陳馀連這個道路也不懂,再加上陳馀不接受李左車的建議,這是被韓信算死了陳馀這個人沒有作為,才敢出如此大膽的謀略。
陳馀為何營壘不留兵
整個背水一戰非常兇險,但凡出一點錯誤,最后失敗的就是韓信了,比如采用李左車的計謀,比如趙軍在河邊打敗了漢軍,比如2000輕騎沒攻下趙軍營寨,這些情況出現,都意味著韓信的失敗,但在戰爭中都沒有出現,不敢想像歷史上真實的背水一戰是不是如史書中所記載的這樣。
為什么只有韓信能成功,別人就不能成功呢?
韓信的能力就在于針對怎么樣的對手,采取怎么樣的計策,陳馀的愚蠢成就了韓信背水一戰的千年美名,這種成功是針對對手采取的,同時還有地形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內,這個背水一戰的計策是不能復制的。
韓信的背水一戰無法復制
背水一戰成功最關鍵的原因是對手陳馀的愚蠢,只有敵我雙方主帥謀略水平相差較大時,才有成功的可能,韓信的對手是陳馀,所以他能成功,如果韓信的對手是李左車,他就無法成功,事后,韓信對李左車說了一番話,他是這么說的: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果真讓成安君(陳馀)采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采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
這話固然有韓信謙虛的成分,但韓信也明白,但凡陳馀采納了李左車的計謀,或者韓信的對手是李左車,背水一戰就用不成,韓信連進井陘的機會都沒有,雙方只能形成對峙了。這就是對手愚蠢的原因。
韓信情報工作很牛
韓信背水一戰成功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情報工作做得非常好,無論韓信是怎么知道陳馀不采納李左車的計謀,你看韓信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情報工作,對陳馀和趙軍的了解非常多,這樣的謀略就是看人下策的,但前提是韓信做好的情報與間諜工作,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此,方能百戰而勝。
韓信背水一戰取勝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韓信利用置身死地而后生,激勵漢軍將士拼命抵抗,激發出最大的戰爭力,韓信還利用示弱,激起趙軍的輕敵之心,在河邊擺魚鱗陣這種低級戰法,讓趙軍驕傲,以為韓信就這點能力。
韓信還利用趙軍急于取勝,拋下大量的旗幟與儀仗,讓趙軍爭奪,要知道兵敗如山倒,如果不是特別的把握,退兵時很容易形成潰敗,但韓信充分把握了敵我雙方的人性,讓趙軍為了搶奪戰利品利了陣型,從而引發了趙軍傾巢出動,這一點韓信也有賭的成分在內。
韓信善于謀略
韓信背水一戰取勝的第四個原因就是:謀略環環相扣。韓信在前一天半夜派出2000輕騎兵埋伏下來,這是暗手,到第二天先派出先頭部隊渡河列陣,這是明手,同時也是為了穩定陣地,如果韓信第一時間率領主力渡河,那趙軍可能就開始進攻了,韓信就無法實施謀略了。
韓信不首先出現,趙軍就不會進攻,然后韓信與張耳率領主力迎戰趙軍主力,那一萬軍隊仍然在河邊列陣,等到韓信后退時,那一萬河邊列陣的軍隊就充分發揮了作用,要知道漢軍逃回來陣型也是亂的,但韓信安排得很好,那一萬人起到了緩沖作用,擋住了趙軍第一波攻擊,然后韓信利用時間再穩定主力,進行反擊。
韓信的計謀是環環相扣的,缺一不可,把趙軍主力吸引在河邊,然后利手暗手拿下營壘,再里應外合打敗趙軍,最終成功,整個過程是不可復制的,因為時間、空間、對手都是無法復制的,當然也就沒人能成功第二次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