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閥割據時期,盤點十位掌控著歷史大局走向的人物
?
三國時期軍閥割據,群雄逐鹿,時局動蕩混亂。但在這紛繁復雜的局面里,總有那么幾個被時代選中的人,掌控著國家的發展前景和歷史走向的大局。這些人有的是實力雄厚的一方諸侯,有的是草根起家的創業者,有的是指揮若定的軍事家,有的運籌帷幄的謀士。當然,這里頭也不乏陰謀家。他們野心勃勃,共同左右著時勢大局,他們的每一個決策,都會影響著歷史的發展。
【1、曹操】曹操是影響三國格局的頭號人物,這自然是無可爭議的。可以說自從董卓作亂、群雄割據以來,曹操一直是政壇縱橫捭闔的風云人物,爭霸的主角,而其在北方的爭霸戰場也一直是當時爭斗的中心。這期間,曹操相繼滅掉了呂布、袁術、袁紹,打敗劉備,招降劉琮,平定烏桓。直到赤壁之戰,爭霸的重心開始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而官渡一戰,曹操以弱勝強,實是決定整個北方統一格局的一戰。
【2、周瑜】周瑜是赤壁之戰獲勝方孫權集團的主帥,是直接導致了天下三分格局的最大推手。可以說三國的前期決定天下格局的非曹操和周瑜二人莫屬,曹操由于此戰,退回北方,周瑜幫助孫劉兩家獲勝,導致天下三分。《三國名臣贊序》盛贊周瑜:“晚節曜奇,則叁分于赤壁”。在這之后,周瑜乘勝奪取南郡諸州,兵鋒直指西川。然而天不假年,巨星隕落,令人嗟嘆!
【3、孫策】在群雄割據時期,小霸王孫策是不可多得的充滿激情和沖勁兒的創業者,單靠父親孫堅留下的幾千人馬就早早打下了東南大片河山。孫策一生幾乎未曾敗績,曹操稱贊他道:“獅兒難與爭鋒。”孫策以其東吳基業創始者的身份,在此居一席之地理所當然。如果將曹操比作撲克牌中的大王,孫策橫掃江東可稱小王了。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其前途不可限量。想想后世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壯舉,小王加冕為大王也未可知。
【4、劉備】劉備雖在創業前期一窮二白,還被常常對手追得狼狽逃竄,但最終一手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蜀漢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是三足鼎立局面的最終完成者。但因其未能像曹操、周瑜那樣對當時格局帶來決定性的改變,而且夷陵之戰更決定了統一無法由蜀漢來完成,因此只能緊隨孫策之后居第四位。“世之梟雄”,一生轉戰南北,一直處于當時割據斗爭的前沿,折沖樽俎之功力是非他人可比。
【5、孫權】終其一生雖是守成之主,但他或如赤壁之戰時聯劉抗曹,或如夷陵之戰時聯魏拒劉,均獲大勝,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能同時戰勝這當世兩大梟雄而能最終自保的也只有孫權了。孫權割據江東,把控時局,最后終成帝業。曹操稱贊他道:“生子當如孫仲謀”,當是肺腑之言。
【6、諸葛亮】他是劉備死后蜀漢的實際統治者,在內政軍事等方面都有所建,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穩定了政權,以攻為守幾次北伐都鞏固了蜀漢政權,延長了三國的局面,是三國后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當然他的功績在后世確實被夸大了,在《三國演義》中更是成為一代“智圣”,其智近妖。其實觀其一生,雖數次北伐,但都無功而返,只是弱小的帝國不得已勉強支撐而已。
【7、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后期逐步掌握了曹魏的實權,為他的子孫最后奪位當皇帝打下了基礎。司馬懿最大的功夫是“忍”功,裝病十年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卻做得妥妥的,瞞過了所有人。最值得稱道的自然是在五丈原拖死了諸葛孔明。
【8、郭嘉】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常常成為曹操獲勝的關鍵。曹操久攻呂布不下而想撤退,郭嘉卻看出了勝機,讓他繼續攻打,最終平定呂布。他為曹操量身定作十勝論,鼓舞了曹操戰勝袁紹、統一天下的決心。袁尚,袁譚逃往鄴時,他獻計以待其變終克之。冀州平定,他建議多用當地官員,贏得了安定。袁尚、袁熙逃往烏桓,他勸說曹操輕裝追殲,結果很快平定烏桓。
【9、陸遜】在劉備面前,陸遜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但一代梟雄劉備卻敗在了他的手中。他指揮的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使三國進入后期的關鍵,也是三國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他在內政方面也是好手,堪稱吳國的諸葛亮,是后期維系吳國大局的關鍵人物,只可惜受到孫權猜忌抑郁而終。
【10、司馬昭】司馬昭繼父兄之后,執掌曹魏實權,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早年隨父司馬懿抗蜀,多有戰功。魏帝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曹髦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被弒殺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更是一手遮天。景元四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封晉公。咸熙元年三月加為晉王。次年病死。數月后,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