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被勾踐逆襲,最后時刻奮力一搏,成了“如火如荼”的由來
在春秋后期,中華大地的風頭被兩個地處東南一隅的小國所搶去,它們就是吳國和越國。吳越爭霸取代了中原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成為了真正的焦點。而且,它們還創(chuàng)造了閉月羞花、兔死狗烹、臥薪嘗膽等等成語。今天要說的,則是成語“如火如荼”。
要知道,在當時,吳王夫差可是響當當?shù)闹鹘恰K彩莿钪镜牡湫停赣H闔閭曾敗給勾踐,還送掉了性命,夫差厲兵秣馬,發(fā)憤圖強,逼降了越國,還讓越王勾踐自己作為人質。后來的故事家喻戶曉,也讓人不可思議,夫差居然沒有為父報仇,反而被勾踐蒙蔽,放虎歸山。
其實,小玨認為,夫差絕對不是愚蠢,或是真的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這從他后來北上爭霸的志向可以看出,夫差是有大胸懷、大氣魄的人,他很可能是為了將越國最為后方,為了穩(wěn)定,不激化矛盾,將主要精力放在更強大的對手身上。后來的項羽,也是從大局出發(fā),放過了殺叔仇人章邯。
夫差征服越國后,并沒有沉醉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先是拒絕了伍子胥的勸說,趁著齊景公死后國君年幼,起兵討伐齊國。結果,吳軍在艾陵大獲全勝,取得了齊、魯兩國南方大片土地。
后來,在公元前482年,雄心勃勃的夫差又親率大軍北上,摩拳擦掌要與晉國大干一場。
別看晉國后來被一分為三,但在春秋時期是超級大國。它在鼎盛的時候,疆域囊括今天山西全部、陜西東部與北部、河北中部與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nèi)蒙部分地區(qū),經(jīng)常壓制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獨霸中原。我們現(xiàn)在常說“春秋五霸”,在清朝學者全祖望看來,應該是“齊一而晉四也”,即除了齊桓公外,另外“四霸”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這個說法當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也說明了晉國實力強大。夫差要挑戰(zhàn)的,是晉定公姬午。然而,就在夫差氣勢如虹時,還是得到了后方的警報——勾踐趁著吳國空虛起兵,現(xiàn)在已經(jīng)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還占據(jù)了淮河,切斷了吳軍歸國的后路。
姑息養(yǎng)奸最后還是釀成了養(yǎng)虎為患的后果,夫差當然后悔不迭。此時的吳軍,已經(jīng)極度危險了。歸路已經(jīng)被阻,國家存亡未卜,只有滅掉晉國,才不至于成為喪家之犬。然而,滅國談何容易,夫差討伐晉國之前,也沒有真打算能一口吃掉這樣的龐然大物。
然而,夫差沒有辦法,只好整頓軍隊,強打精神,奮力一搏。吳軍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哀兵,它們被分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是軍官司。每十行共計一千人,由一個大夫統(tǒng)領。每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
他們的服裝和裝備也很有特點,中間的方陣稱為中軍,所有士兵都是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親自坐鎮(zhèn);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右邊的方陣則全部是黑色。《國語吳語》記錄了當時的場面:
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繒,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這就是成語如火如荼的由來,它原意是指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比喻軍容之盛,后來用作形容事物發(fā)展態(tài)勢的旺盛、熱烈。
當然,這一戰(zhàn)吳軍也沒有能夠全殲晉軍,雙方只能握手言和。吳王夫差和晉定公在黃池會盟,在晉國大夫趙鞅的努力下,晉定公反倒成為霸主,心煩意亂的夫差并沒有撈到什么好處,只能罷兵而歸。
歸國后的夫差,帶著疲憊之師,沒有能力和勾踐抗衡,只能命人帶上厚禮媾和。可想而知,與當年手下敗將求和,對心高氣傲的夫差是何等的打擊。雖然雙方達成了和議,但夫差從此磨滅了信心,越國則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
又過了六七年后,越國再次伐吳,夫差已經(jīng)無力抵抗。勾踐本想將他流放甬東,賜以百戶人家,但夫差不愿受辱,白劍自刎。他的輝煌一生很短暫,哪怕是在衰落的時候,也留下了“如火如荼”這個壯麗不已的成語。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