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削弱了藩王的實力,到西漢卻導致王莽篡權,是什么原因導致
推恩令是削藩的一個有效政策,漢武帝以推恩令,把大諸侯分割為小諸侯。西漢為什么削藩,削藩的進程如何,削藩的后果如何,這里我略作點評。
從異姓諸侯到同姓諸侯
西漢開國之初,由于歷史及現實原因,封了七位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韓王信。
這就形成了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兩大系統。這種混合型的政治結構只是權宜之計。由于地方諸侯都是反秦戰爭與楚漢戰爭中的功臣,手握重兵,這些諸侯的存在,對中央政府仍然是個潛在的威脅。劉邦對這些功臣不得不采取安撫的手段,以避免諸侯聯手反抗中央政府,另一方面,他又以種種手段對地方諸侯實施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術。
劉邦
劉邦用了
七年的時間,削平異姓諸侯的勢力,七
個異姓諸侯王,只有長沙王由于地處偏僻,得以保全下來。
在掃滅異姓諸王的同時,劉邦大封同姓諸王,前后有荊王、代王、齊王、楚王、趙王、淮南王、吳王、燕王等。這些諸侯國作為拱衛漢帝國的重要力量,皆出于皇族,皇帝專制制度得以進一步的鞏固。不過日后的歷史證明,即使是同姓諸王,也仍然是國家動亂與戰爭的一大誘因。
朝廷與地方諸侯矛盾激化
劉邦駕崩后,地方諸侯的坐大,開始對朝廷產生極大的威脅。地方諸侯集軍、政、財于一身,加上天高皇帝遠,多有不法之舉。比如吳王劉濞,私自鑄幣,還招羅一大幫亡命之徒。
對于地方諸侯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當時的一些政治觀察家已經看出苗頭,其中最有名的有兩人:賈誼與晁錯。
賈誼
賈誼是漢代著名的政論家與文學家,他曾上《治安策》,強調“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著眼點,就是把大諸侯國分割成數個小諸侯國,以弱其力,這樣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這些封國。與賈誼相比,晁錯更是鋒芒畢露。他曾向多次上書皇帝,強烈主張削藩。
到了漢景帝時代,由于削藩政策惹發諸侯的大反彈,于是爆發七國之亂。這也是漢代諸侯最嚴重的一次叛亂。不過朝廷是幸運的,由于周亞夫指揮有方,很快平定這場叛亂。地方諸侯的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不過,激進的削藩政策導致如何嚴重的后果,顯然不是朝廷樂于見到的。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比較平穩地削弱諸侯呢?
推恩令的出臺以及影響
漢武帝上臺后,獨尊儒術,大力提倡《春秋》中的大一統思想,損抑諸侯,一統于天子,從而建立起皇帝獨裁的意識形態基礎。
內容素材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聯系刪除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