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蝗災時,為何人們寧肯吃樹皮草根,也不吃蝗蟲?原因很簡單
中國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無論哪個朝代都是堅持著“以農為本”的原則,他們認為只有農業發達,國家才能富強,這是沒錯的,因此中國的農業一直都是處于世界的領先水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者也一直秉承著“抑商重農”的政策,一直在打壓著商人,認為商人是三六九等職業中最底下的階層。
但是,中國農業雖然領先世界,但也是靠天吃飯。如果上天讓這個地區風調雨順,那么這個地區就會大豐收。反之,一個自然災害都會讓農民顆粒無收,讓農民辛辛苦苦一年一無所獲。在古代,每當有天災降臨的時候,人們都會認為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人們會一直懺悔自己,祈求得到上天的原諒。
在我國古代,有過幾次特大的自然災害,每一次都會讓國家傷筋動骨,讓人們流離失所。明朝嘉靖二十年臘月十二月,在陜西,甘肅等地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特大地震,地震所到之地,大地崩塌,天昏地暗、土地崩壞,百姓流離失所,最重要的是人們沒有糧食吃,國家也不開倉賑災。
這一次災害中,死傷人數達到了“八十”多萬,這個數字堪稱恐怖。還有一次就是大唐唐太宗年間,山西等地發生重大蝗災,蝗災所到之處沒有綠色,有的只有孤寂的黃色,這一次蝗災直接讓唐朝糧食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百姓顆粒無收,只能吃樹皮啃草根。這是我國古代最重大的蝗災。
在史書中記載:“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饑,捕蝗為食”。可見,蝗蟲是可以吃的。那么,古代鬧蝗災的時候,為何人們寧啃樹皮草根,也不敢吃蝗蟲呢?面臨天災的時候統治者一般會怎么做呢?今天就為大家揭曉。
第一點原因,那時候的“蝗蟲”可以叫做是飛蝗,個頭可比現在大多了,并且飛的極快,就算百姓知道這個東西可以食用,但是無奈也抓不住啊。第二點原因,手里有貨。我國古代人們的智慧可不比現在的人們差,甚至更聰明,古人們從前人的經歷中知道,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手中有一定量的糧食,來面對不測風云。
所以等到有蝗災時,大多數人手中都有糧食,可以堅持一定的時間,如果蝗災持續的時間太長,那么也是要挨餓的。第三點原因,就是古代人們的封建思想太重。為什么?中國古代是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很多的起義,但是目的卻不是讓百姓做國家的主人,而是推到另一個王朝,繼續讓自己建立王朝代替它統治人民。
究根到底就是當時百姓的封建思想太重了。面對天災的時候,人們也是這樣的認為。古人們認為,天災就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他們要默默的承受著,并且真心的懺悔,上天才會收回天災,而這些蝗蟲便是上天派來懲罰他們的使者。在這樣的思想下,人們哪敢吃蝗蟲呢,只能請求蝗蟲們吃的慢一些,少一些。
而吃蝗蟲就是對上天的大不敬,人們只能默默承受,當然不敢吃蝗蟲了。雖然百姓民不聊生,但只要統治者處理得當,完完全全可以幫著百姓度過這個天災。下面讓我們看看皇帝們是怎么做的。有圣明的,也有繼續昏庸的。例如,唐太宗知道天下發生蝗災,百姓民不聊生,唐太宗心痛不已。
不僅開倉賑災,而且抓來一些蝗蟲,當著群臣的面吃了下去,并且說到:“讓那些蝗蟲來吃我的心吧,別吃百姓的糧食了”,不僅如此,唐太宗日日夜夜操勞國事,并且每天都要向上天懺悔,訴說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因為自己的成就,有一些飄飄然。希望上天可以懲罰自己,收回這些天災。
可能是上天被他所感動,不久蝗災便慢慢的退卻了。有此明君,國家何愁不繁華昌盛啊。當然,并不是每一個統治者都是這樣,元朝末年,天下大旱,江南糧食重鎮幾乎顆粒無收,全國百姓幾乎都吃不上飯,可是元朝的統治者自然每天過著奢靡的生活,既不開倉賑災,也不恢復生產。
百姓為了能吃上一口飽飯,被迫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天災固然可怕,但是真正摧毀的是人心。一個國家有一個圣明的統治者,勝過千軍萬馬。一個昏淫無道的君主,就是人世間持續時間最久的天災。國家不滅也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