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抓到漢人后,為何不殺,還讓他們娶妻生子?
漢代北境最大邊患匈奴,襲擾漢朝邊境,除了擄掠財物與牲口之外,也有抓漢人帶回去的習慣。當然匈奴不僅是對漢朝如此,匈奴攻打東胡以及西域其他國家時也是這樣。匈奴對于擄獲的人很“慎殺”,這牽扯到古代戰爭中一個重要戰略資源的問題。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匈奴與后來出現的邊患有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匈奴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匈奴有白種人與黃種人,其實更多的是混血的民族。匈奴最鼎盛時期人口不過百萬,如果長期搔擾千萬人口的漢朝,每次出兵就是用成年男子的生命去掠奪生存物資,長期下來在人的兵員數量上很難去補充。
中國北境的民族包括后來的蒙古,都是父親死了之后,兒子繼承父親的妻子,他們不希望有寡婦,寡婦可以為他們民族誕下孩子。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所以漢朝的張騫、李陵、李廣利還是蘇武,不管是出使被拘留,或者戰敗被俘,都是分配給他們至少一個匈奴老婆。有了老婆就會有家產,有家產就會被要求生孩子。當這些人要離開時,甚至老婆可以帶走,但是小孩就必須留下來。
以蘇武為例,他就在匈奴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蘇通國。據史書記載,蘇武在回到漢朝以后,漢宣帝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蘇武透過平恩侯許廣漢向宣帝陳述:“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愿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宣帝許之。后蘇通國隨漢使回漢朝,宣帝命其為郎。又讓蘇賢(蘇武的兄弟)之子做了右曹。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匈奴是古代中原的北方大敵,但不是一直以來都很強盛,司馬遷的《史記》曾記載在頭曼和冒頓單于初期周邊情況是“東胡彊而月氏盛”(《漢書》“東胡強而月氏盛”),頭曼單于曾將自己兒子冒頓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記》記載冒頓單于在位初期“東胡彊盛”,必須將所愛閼氏給予東胡王。
學者一般認同,匈奴是由許多游牧族群集合結盟而成的國家,其下擁有許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其中的各民族皆可被稱為匈奴。他們可能有騰格里信仰。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在歐洲歷史上的匈人(Hun),可能名稱來自匈奴,但是這仍然有諸多爭議。根據語言研究方面的推論,蒙古國內有觀點認為匈奴是現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之一。也有人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應為蒙兀室韋的一個分系。
匈奴之中,可能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中的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與漢藏語系的成員,但因中國文獻中只記錄了很少的匈奴語,這些假設也缺少足夠證據。匈奴人群成員極為復雜。亦有人認為匈奴雖然有眾多的不同的部落和種族組成,但其核心統治民族應為蒙古系統的部落,不過此一說法并未有實質證據支持。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史記》認為匈奴王族是夏王室后裔,《蒙古秘史》記載蒙古人出自蒼狼和白鹿。居住區域:漠北民族流動性較大。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先后被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人群占據。
漠北政權在匈奴之后是鮮卑、柔然,之后是突厥,之后是不統一的各族群部落,之后才是蒙古。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匈奴人喜歡蓄牲畜、逐水草而居即是“游牧”,是游牧民族的共性。由于缺乏數據,匈奴學家對匈奴的語言有很多爭議。一般來說,任何后期的民族都可以從本地前期民族的語言那里借詞。
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根據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進行的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分析。結果表明,這幾具被分析的匈奴貴族遺體,主要的Y染色體為單倍群Q-M242,與當代土庫曼人、葉尼塞人等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和當代蒙古人、土耳其人等聲稱為匈奴后裔的民族之間血緣關系比較少。但是這個結果是否具備代表性,學者仍然爭議。
▲匈奴對于人口這個戰略資源很重視。(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