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能將曹魏政權,最終變成司馬家的“權利”了?
今天說的這個人,其實是三國里我最佩服的一個人,此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臥薪嘗膽,懂得以退為進,能屈能伸,待時機成熟時,則取而代之曹魏政權。
可謂是三國里,笑到最后的人,諸葛亮再“神機妙算”,還是沒有能預料到自己的生死,即使說預料到了,但還是在死之前沒有統一天下,這就是一大敗筆。
也可以這樣說,是諸葛亮的死,造就了司馬懿。(這樣的說法可能有點欠妥)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諸葛亮死后,天下誰人的謀略還能和司馬懿一較高下了?
可以說,沒有了。東吳,蜀漢都沒有謀士能與之媲美,說白了,都不在一個級別。所以,當司馬懿掌握曹魏政權后,幾乎可以說,天下幾乎已經算是統一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司馬懿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屈能伸,深深的懂得以退為進的道理,最后找準時機,掌控曹魏政權,這才是他的厲害之處。
或許論謀略他真心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他命好。三國唯一能和他針鋒相對的諸葛亮卻早死了,剩下的謀士,都不是他的對手。
可以說他能看懂帝王的心,懂的進退,城府很深,一般人難以洞察。關鍵時刻,果斷出擊,掌握政權。
再一個就是命好,旗鼓相當的對手早死,減少了許多阻礙。他的成功也并非偶然,是長時間的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才換取了最終的結果。
下面簡單介紹下司馬懿,司馬懿179年出生,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士,出身士族家境(比曹操出生好,起碼名聲好)。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看看,可以說是名門之后,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才能謀略還差到哪里去了?(可見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王太子曹丕。此后,司馬懿更是常常參與謀劃國家大事,多次進諫良策。
不久,司馬懿被提升為丞相軍司馬,還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采納。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孫權得知魏文帝曹丕去世后,于是八月出兵攻打曹魏。司馬懿擊退了東吳孫權,又擊敗諸葛瑾,并且還斬殺張霸,十二月,司馬懿升至驃騎將軍。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曹爽及其同黨擔心司馬懿裝病。于是同年冬天,前去拜望司馬懿。
(其實就是為了看它是不是裝病)司馬懿表面是在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布置軍隊,準備消滅曹爽的勢力。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多人。
嘉平二年(250年)春天,司馬懿久病不起,再也不去上朝了,每逢遇大事,天子都會親自到他家中去征詢他的意見。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曹魏禪讓,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司馬懿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很大功勞都歸功于司馬懿,是他將曹魏掌權變成了司馬家的權利,從而打敗蜀漢,東吳,使其沒后顧之憂,沒有司馬懿的付出,三國也不可能統一。
也可以這樣說,司馬懿雖然篡權曹魏,但同時也為三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實,曹丕,曹芳幾次都想殺掉司馬懿,他們也明白,司馬懿的存在,是對他們政權的最大威脅。
但是每次,想殺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都會提早察覺,交出兵權,告老還鄉。(迷惑君王,讓他對自己放心)等到前線發生戰事后,曹魏君主,又會去請司馬懿出山。
因為曹魏集團中,真正能帶兵打戰,謀略超群之人,非司馬懿莫屬。至此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人氣那是相當高,以致之后的奪取曹魏政權時,一呼百應,幾乎朝廷有才能的文官武將都是他的人。
正如我上面所說,司馬懿笑到了最后,就是因為他能審時度勢,能看清時局,能屈能伸,臥薪嘗膽,懂得以退為進的道理。
這是才是真正的智者,大智如愚,方能笑到最后。他所展現的,也是一個真正的智者所具備的,見機行事,留著青山在,還怕沒材燒,不逞一時之勇,尋找最佳時機,方可一擊制勝。
司馬懿的長時間的臥薪嘗膽,最后將曹魏政權變成司馬家的權利,這點難道你能不佩服他嗎?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