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退位時群臣皆喜,唯有一人低頭痛哭,一年后沒哭的人全死了
“人之事君也,使無難易,無所憚也;事無勞逸,無所避也。”——武則天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彥范、敬暉和一些文武大臣利用禁軍發動政變,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殺死之后逼迫武則天讓位于太子李顯。而此時的武則天已經年俞八十,年邁體弱加上身體病重的她,又如何能夠反抗呢?
于是,武則天下了《命皇太子監國制》,傳位于太子李顯,改周為唐。唐朝復辟之后,張柬之等五人被封王,因此,此次政變被后人稱之為“五王政變”。而武則天移居到上陽宮養老,是年十一月病死。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參與政變密謀的大臣中,只有姚崇在武則天退位時低頭痛哭。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除了姚崇之外,另外“五王”在一年后都死了。
危機
唐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坐上了大周皇帝的位子,建立了武氏政權。至此,武則天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帝。然而,已經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在稱帝之后卻面臨這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困難。
這個困難也是武則天稱帝本身這件事情引發的,那就是皇帝的姓氏改變了,那么在如何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便足夠讓所有人頭疼了。武則天生有四個兒子,當時還活著的是三子李顯以及四子李旦。
如果武則天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視其為皇位繼承人,那么武則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武氏大周,最后豈不是又要還給李唐?那她那么多年的心血,基本上就等于白費了。不過,若是傳位給武家的人吧,但說到底武則天和武承嗣只是姑侄關系,跟母子關系可就差遠了。
幾經波折之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終于下定決心在圣歷元年(698年)將李顯召回東宮,并封為太子。如此一來,總算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同時,武則天又讓武家人擔任朝中各種官職,以此鞏固武家的權力和地位。這樣,就不枉費她大費周章建立武氏政權了。
如此一來,只要武則天歸天之后,帝位還是會回到李唐手中,那為何張柬之等人還要發動五王政變呢?
從史料記載來看,張柬之等人之所以如此密謀,還是擔心武則天所寵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事后威脅李唐政權。
五王政變
倘若張易之和張昌宗只是武則天養的男寵,那倒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關鍵是,張易之和張昌宗結識了很多官員,甚至獨立于李氏和武氏之外形成了另一股勢力。如此一來,隨著其勢力的不斷擴張,他們與李氏以及武氏的矛盾也隨之不斷凸顯。
大足元年(701年),中宗長子重潤與他妹妹永泰郡主極其丈夫私下討論,稱二張專政不利于朝政。張易之知道之后向武則天哭訴,結果,武則天將三人全部處死。由此可見,當時武則天對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的寵愛程度有多深。
在這種情況下,朝中擁李派系一方就特別擔心張易之和張昌宗搶去擁立皇帝之功,也害怕兩人得勢之后損失自己一派的利益。于是,以張柬之等人為代表的擁李派文臣,趁武則天病重之際,串聯太平公主以及禁軍頭領李多祚等人逼迫武則天讓位于太子李顯。
恰在此時,姚崇回到京城,也得知了擁李派密謀政變的打算,于是參與了進去。大事成了之后,王公上下皆欣悅稱慶,唯獨姚崇嗚咽流涕。張柬之等人覺得奇怪,如此大喜日子,姚崇怎么能夠痛哭呢?而姚崇則稱,他自己作為武則天的臣子時間頗久,突然辭違實在是“情發于衷,非忍所得”。
之后,張柬之等人被封為“五王”,這也是“五王政變”的由來。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痛哭的姚崇之外,參與政變密謀的張柬之等人下場都頗為凄慘。
下場
唐中宗李顯繼位之后,雖然終于將江山捧到了李唐手中,還將張柬之等人封為“五王”,但朝中實權卻被韋后牢牢把控。為了進一步專權,韋后不僅以其兄韋溫掌握實權,更是與武三思勾結專擅朝政。
為了進一步擴大手中的權力,在擁立中宗繼位過程中立下大功的張柬之等“五王”自然成了武三思及韋后的目標。除此之外,張柬之等五人還是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主謀,那么武三思作為武家人更是恨不得幾人去死了。
結果,“五王”被武三思和韋后勾結誣陷圖謀造反,以至于張柬之和崔玄暐被貶斥流放,兩人在流放途中憂愁憤懣郁郁病死。而敬暉、桓彥范以及袁恕己三人,則被武三思派人虐殺而死。
至此,參與密謀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王”皆沒有落下好下場。而姚崇,或許是因為當時他不是主謀且已經被外放毫州的緣故,又或許是因為他真情為武則天痛哭一場的緣故,使得他躲過了一劫。
景元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之后,將姚崇召回擔任了兵部尚書一職,而后又升任中書令。此后,姚崇幾經起落,一度還做到宰相的職位。相比較張柬之等“五王”的下場而言,姚崇升任宰相安度晚年的結局無疑要好得多了。
擁立李顯復辟的張柬之等人,之所以無一善終,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李顯太過于軟弱無能。他不僅沒有將權力握于手中,還放任韋后亂政。以至于李唐復辟之后并未迎來穩定的局面。
直至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后,才鏟除了韋后勢力。之后李隆基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景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