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果得了天下,必殺哪兩人?諸葛亮其實心知肚明
命運是不固定的,未來會發展成怎樣,這就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的機遇,無論好與壞,這都是生活賦予的歷練。但人性又是貪婪的,當你的生活達到一定高度之后,你就會想要的更多。
我國經歷了上千年,朝代之間的更替是稀松平常之事,政權的改變也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自古在君王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多疑和有些殘暴,他們不怕自己身上留罵名,就怕守不住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榮譽。
一、劉備的成名之路
古時候國家建立之初,經濟與每一個人的生死,都有帝王來決定。皇帝的位置是世襲制的,每一個皇子都有繼位的可能。但歷朝歷代對于權利的相爭也從未消退過,有能力者想要居于高位,這就衍生了很多的斗爭。
縱觀歷史有權利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紛爭,有紛爭就一定會有反抗,這就產生了許多的戰爭,到最后受苦的還是尋常百姓。朝代在剛開始建立時,會經歷一個由興到衰的階段,最終被他人所推翻,這就讓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皇帝手中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想要將其推下位并不容易,這就需要一群人的努力。就算最終起義成功了,那新的朝代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新的職權者身上也一定會因此出現污點。
在歷史上出現過多位傳奇帝王,他們出身平凡,卻憑借著自己的能力招賢納士,一群人通過多年的斗爭,最終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劉備和朱元璋都是草莽出身,他們最終卻慢慢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劉備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將很多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轉變為了現實。他也很懂得如何去收攏人心,當時不惜想要摔死自己的兒子,來尋求大將的跟隨。在反抗的過程中,劉備看似是忠貞仗義之人,但他也是有自己小心思的。
劉備的才能毋庸置疑,他有勇有謀是能屈能伸的男人,能夠建立起新政權,也能夠在亂世之中隱藏自己的實力,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備便深知這一道理。當年的桃園三結義,更是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劉備是一個很惜才的人,只要他覺得對自己的宏圖大業有用的人,便會百般拉攏,無論對方是什么出身,是什么脾氣秉性,劉備都能夠與之稱兄道弟。多年來劉備身邊一直是能人賢士不斷,這些人也對他死心塌地。
二、關羽既是兄弟也是威脅
可自古也有一句老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人心就是這么多變,當鳥被殺盡之后,當時起到重要輔助力的弓箭將會被棄置一邊,當兔子被抓捕完之后,狗也會被人烹食。
這種事件在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很多,幫助帝王取得皇位的開國功臣們,在局勢穩定之后,都以各種理由被剝奪了手中的權利。君王身邊,豈容他人酣睡,這一道理是自古做臣子,都要明白的,這些有功之臣大部分都是慘淡收場。
三國時期的局勢特別的混亂,這時各方勢力相互競爭,誰都想成為那個天下霸主。劉備也因為身邊有很多的能人,加入到了爭奪天下的隊伍之中,如果劉備真的得了天下,最可能被殺害的有兩個人。
第一個就是關羽,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兩人的感情在外人眼中是十分深厚的。關羽可謂是有名的一位猛將,他殺敵速度極快,而且作戰很勇猛,但他這個人唯一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性格有些自大。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猜想并不真實,畢竟劉備對關羽特別的信任。在劉備還沒有起義之初,他們就已經成為了生死兄弟。但關羽敗就敗在了他的性格,除了劉備之外,他完全不服從于任何人。
關羽是一個很忠心的人,但是他心中最佩服的人只有劉備一個。人有生老病死,劉備也并非神人,如果他去世的話,那關羽很可能會不服從于任何一代君王。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這樣沒有能力的君王,更不可能讓關羽信服。
按照這一思路慢慢往下分析的話,我們最終得出的結果就是,當劉備去世之后,關羽會取代劉禪的位置。但他又不適合做帝王,劉備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有很可能會再次敗在關羽的手中,所以關羽一定是劉備,第一個會想盡各種辦法除去的人。
三、智慧囊諸葛亮讓人忌憚
劉備第二個要殺的人便是諸葛亮,他是劉備的軍師,此人才能出眾,在當時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神人。他對于未來局勢走向,基本上都有一個大致的推斷,而且事實證明,他的每一個分析幾乎都沒有太大的差錯。
諸葛亮能夠在戰斗中,準確地分析出敵軍的安排布陣,可以說劉備之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大部分都要歸功于諸葛亮。諸葛亮也是因為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和三顧茅廬之情,所以一直留在劉備身邊。
諸葛亮的名聲太高了,有功高蓋主之嫌,劉備無疑是想將取得的榮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的。但諸葛亮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危險,所以另一個最想殺掉的人就是諸葛亮,對于這個一點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
這些也都只是后人們的推測,因為劉備在局勢還沒有穩定之時,就已經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諸葛亮,還囑托諸葛亮一定要好好輔佐劉禪,如果劉禪能力有限,他也可以取代劉禪的位置。
可之后他又囑托趙云等人,一定要保護好劉禪,以大將的身份鞏固劉禪的位置,將那些覬覦皇位的人逐一清理。劉備的這一步安排真的是特別的巧妙,用趙云來壓制諸葛亮,這也是最好的選擇了,不過諸葛亮其實并沒有反叛之心。
總結
劉備在歷史上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人物,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仁君的代表。他為人寬厚,對所有人都公平以待。但成大事者,又有誰的心思是單純的呢?他只不過是表面功夫做得特別的完美罷了。
在各種歷史事件中有很多的經驗之談,可以供后人們借鑒。現代人其實也是如此,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后,就會生出猜忌之心,對身邊人也不會真正的信任。這是人性,是很難徹底根除的,無論做什么事,大家都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