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囂張的農(nóng)民,欠田賦綁縣官,朱元璋卻下令:誰動他,誅九族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朱元璋無非是最具有爭議性質(zhì)的一個,從“胡惟庸案”再到“藍玉案”,牽連者達到了十余萬人,可以說是古今之罕見,然而在他當(dāng)政期間,同樣也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為明朝的發(fā)展做出了十分重大得到貢獻。從過去的一些史料,我們不妨能夠看到一個最為真實的朱元璋。就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明朝最為囂張的農(nóng)民,拖欠田賦,還捆綁縣官,朱元璋得知后,卻下令:“誰敢動他,就滅九族。”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此人的名字叫做陳壽六,是江蘇常熟縣一名種地為生的莊稼漢,他和朱元璋此前,也根本沒有任何的瓜葛,為何陳壽六能夠如此的肆無忌憚?甚至得到朱元璋的庇護?故事還要從一本《大誥》說起。出生貧苦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后,知道民間不易,而他更是十分痛恨朝廷官場的腐敗,故而在洪武十八年(1384)發(fā)布《大誥》,整理一年內(nèi)發(fā)生的貪污案件,警告和告誡天下官員貪污的下場,之后,朱元璋更是每年更新上面的內(nèi)容,陸續(xù)編制了《大誥續(xù)編》《大誥三編》等書籍。
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要在全天下大力推廣:“朕出是誥,昭示禍福,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寶,發(fā)布天下,務(wù)必家家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遷居化令歸。”此外,在古代歷史上,朱元璋還是第一位推動群眾防腐的國君,他特意在書中交待,如果老百姓認為,自己所在地的官員有貪污,失職的現(xiàn)象,可以攜帶著一本《大誥》,將其捆綁到京城進行審判,沿途人員不得阻攔。消息一出,天下嘩然,朱元璋很高興的認為,這樣一來貪腐就徹底解決了。
只不過他頒布法令后,卻沒有看到什么人上京城來申冤,這也讓朱元璋十分的郁悶。原來在封建等級嚴(yán)重的社會,雖然朱元璋的法令,看上去好聽,卻沒有什么人敢真的去實施照做。《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的一番話就提到: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事實上這也符合了當(dāng)時很多百姓所想:誰知道你頒布的法令,是不是說著玩的?可能貪官沒有審判成,自己反而得罪了地方上的勢力,到時候隨便安插個罪名給自己,上哪里說理去?
但是總有敢于吃螃蟹的人,比如上述的那一位,陳壽六就主動站了出來,1384年,常熟縣發(fā)生災(zāi)情,糧食收獲不多,陳壽六欠下了不少的田賦,然而當(dāng)?shù)氐目h官顧英,不但不為民排憂,還以征收之名巧取豪奪,民怨沸騰,一怒之下,陳壽六想到了朱元璋的法令,于是將他綁了起來,押解到京城去。做一件這樣的事情,是十分需要勇氣的,可能我們也不知道當(dāng)時陳壽六的心情。
消息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這讓他十分的高興,趕快命令明朝政府機構(gòu),全力處理這件案子,根據(jù)明史記載,朱元璋還對陳壽六發(fā)出了“此人,豈不偉歟?”的贊嘆,最終顧英貪污罪名坐實,被打入了大牢,而陳壽六也受到了皇帝的重獎:“賜三十錠,免雜役,隨行各賞衣兩件。”為了防范有人對陳壽六這個農(nóng)民的打擊報復(fù),心思細密的朱元璋還特意下圣旨:“敢有羅織罪名,害陳壽六者,誅其族。陳壽六若借朝廷之名義,行不法之事,地方官員無權(quán)決斷,須押解入京審判。”
在此之后,沒有人敢去找陳壽六的麻煩,畢竟誰也不想被滅九族,而朱元璋的法令,天下人才真正重視起來。雖然到了朱元璋去世后,因為可行性等原因,朱元璋推行的政策和《大誥》都被廢除,但是陳壽六的故事,倒也成為了朱元璋這個野史上“暴君”后,一個耀眼的閃光點。
0個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魯公網(wǎng)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