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為什么有10有20天 今年夏天特別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三伏天的時間長短是固定的,可是中伏的長短卻不一樣,有的時候是10天,有的時候是20天,中伏為什么有10天有20天嗎?

人計算入伏的依據和方法決定了每年伏天的具體天數,不是30天,就是40天,只有這兩種形式的伏天,不會產生其它天數的伏天。
古人計算伏天的方法和規律是“夏至后數三庚入伏”。這里的“庚”是天干計時法中的第七個數字是“庚”。也就是說,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夏至是6月21日,有三個庚日,第一個庚日是6月26日,干支日是“庚戌”,第二個庚日是7月6日,干支日是庚申,第三個庚日是7月16日,干支日是“庚午”。所以7月16日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古人還規定“三伏在秋”,意思是三伏即末伏,必須是在立秋之后,也就是說,它持續10天,在立秋和處暑之間,不可能在立秋節開始之前。這就決定了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伏天是40天。
2022年第四個“庚”日是7月26日,干支日是“庚辰”,是中伏。那么,末伏日一定是在立秋和處暑之間,而不是在立秋節之前。
因此,8月5日是第五個“庚”日,在立秋節開始前兩天,不能算作末伏日。因此,最后一天必須是立秋后的第六個“庚”日,也就是8月15日,而干至日就是“庚子”日。
這樣,三個伏日,初伏有10天,中伏就有20天,末伏是10天。所以今年三伏天有40天。古人認為,三伏天越短,三伏天氣溫越涼,三伏天越長,三伏天天氣越熱。
所以今年8月7日20: 30,是立秋的開始,屬于傍晚立秋。有句農諺,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死老黃牛”。
另外,今年立秋是在三伏天結束前八天,農諺說“一日延天熱不成,十日延天熱死人”,今年的延長時間足夠長,所以今年立秋后仍然是酷暑難耐,非常炎熱的年份。
綜上所述,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和立秋,都是古人用來計算二十四節氣和時令的一種方法,二十四節氣和三伏天都是人為的計時方法,主觀意識和客觀事實沒有直接關系。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