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長房為何屢屢接濟貪心無度的三房?這個道理有人始終悟不透
說起親戚,最令現代年輕人頭疼的莫過于逢年過節親朋好友或七大姑八大姨的聲聲問候關懷,一般而言,親戚也是一個人擺脫不掉的,但有血緣關系并不一定代表雙方就有真情。
現在社會很多家庭不是以大家族聚在一起的方式過日子,而是以小家庭為主,所以親戚見走動比古代少了很多,但古代很多家族聚集在一起生活,卻依然能維持一定的親密和諧,這是為何呢?
《知否》原著里,盛家和顧家都不算和樂。
顧家因有爵位,內部你爭我斗,繼母和兒子之間、親兄弟之間、妯娌之間各種爭斗,不僅爭爵位,還爭財產。而盛家盛竑一房有妻妾之爭和嫡庶之爭,只是明面上也都和樂,但盛家老家長房和三房之間的爭斗,則呈白熱化發展,唇槍舌劍不絕于耳。此外,梁家因有爵位,同樣在家族內部幾兄弟之間爭爵位、爭家產。
可見,一個家族要想真正做到團結和樂,并非容易的事。但盛家長房和三房,又是怎樣在相處呢?
先說說盛家的大致情況。盛家是趁機會經商而走上發家致富的路的,當年盛家老太公發家后娶了一家書香官宦家的小姐,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承襲家業但十分好色,迷上歌姬,帶回家當妾室,寵妾滅妻后,將家產敗光。次子是明蘭的祖父,當年的探花郎,被勇毅侯府千金徐氏看上,夫妻之間也因寵妾滅妻而結下仇怨,這位探花郎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老三卻是個吃喝嫖賭的人。
正因如此,盛家老家三房的三太太,即使到長房大老太太跟前和家里女眷一起吃茶談家常,也沒人搭理她。但在老家,長房和三房之間,一直都有走動。更準確地說,是長房一直在資助三房。
三老太太每到長房這里,都如同打秋風一般,一會兒諷刺自己女兒不像明蘭那樣討人喜歡,沒得著姑姑的荷包等物件,一會兒說盛家大房二房的金山銀山堆了海,卻只看著自家兄弟叔伯落魄也不管一管。而事實上,據品蘭說,長房盛維每個月給三房送銀子,不定期送點柴米油鹽之類。
長房和三房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而這在盛竑家,卻從不曾有過。因此,明蘭見她們這般,還感到十分詫異。但等到盛老太太和明蘭回京時,盛老太太特意啟發明蘭,問她在大伯父家里見了不少,也聽了不少,是否有什么了悟。
明蘭說了實話,她說在家時就曾聽說三房十分不濟,處處要大伯父家周濟,就連她自己親眼所見后,都覺得瞧不起三房的作為,但她奇怪為什么大伯家總是忍讓著,不僅時時貼補,還逢年過節請吃酒開宴席,也從不忘了他們。她曾經十分納悶,明明大伯母也不怎么待見他們,為何不離他們遠著一些呢?
明蘭所考慮的,的確是個問題。論理,親戚間有困難能幫自然是要幫一點,但俗話說救急不救窮,朋友之間,遇到難纏的人,大不了不來往。但親戚難纏,就很難辦了。
但看盛家三房的作為,比那顧家四房、五房差不了多少,遇到這種人家等于遇到無底洞。三房老爺從年輕時起就吃喝嫖賭,三房太太覺得大房二房的銀子堆山填海,卻不幫他們,即使幫他們,那也是理所應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道理,在他們這里完全不成立。更可怕的是,三房太太明明也受了長房盛維一家的幫助,卻還能紅口白牙一概否認,這就不奇怪作為晚輩的明蘭都瞧不上他們了。
盛老太太聽見明蘭的疑惑,轉而問她,你現在明白了?
明蘭點頭,她講的這番話,值得思考,尤其是家族內部有類似問題的人們,也許能從中有所感悟。明蘭說:
“待己以嚴,待人以寬,全宥陽都知道大伯父家的好,都曉得三房的不是,不論有個什么,人人都會以為是三房的錯。”
盛老太太接著說:
“三房再不濟,可三老太爺還在,說起來是兩代以內的親戚,若真全然不管不問,只顧自己富貴卻不接濟,豈不被人說嘴是嫌貧愛富?商賈人家多有不義之名,你大伯父卻是滿縣城都夸上的,不過費些許銀子,也不白供著三房的大魚大肉,能博個美名,與子孫后代豈不更好?”
大凡有這樣的親戚的,一般那不濟的人,一來是仗著血緣關系有恃無恐,二來多半是弟弟或小輩,因此敢腆著臉向兄嫂討吃的。
有恃無恐,足以拿捏任何親人,包括父母。很多子女不成器,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兒女知道爹媽永遠不會不管他們,仗著爹媽對自己的心疼和寵愛,他們就可以一直啃老,甚至是啃一輩子。
而那些做弟弟的,他們知道只要自己的哥哥們但凡有一口吃食,就不會讓他們餓死,因此混吃等死一輩子。他們完全不怕白吃白喝白拿白占便宜,他們反而覺得這就是自己莫大的聰明。
至于臉面名聲,在他們看來完全不值一提,無論外界如何議論,他人如何勸誡,他們也一概不管,只要自己永遠可以舒舒服服坐著躺著讓人送吃送喝送銀子就好。而這就是現實。
正如明蘭所說,全宥陽地界,都知道那盛家三房的不好,也都知道盛家長房的好。而盛家長房經商,原本極容易被人罵作見利忘義之輩,但盛維伯父一家反而還能落個美名,這對家族發展和子孫前程都大有裨益。
盛老太太則想得更多,她說三房老太爺還在,這是兩代以內的親戚。這種血緣關系,別說是古代,就是現在,都是必須來往不可的。
而三房的確做得過分,攤上這樣的親戚,的確是件倒霉的事。若長房盛維一家決定不與三房來往,也未為不可,但那未免會落個嫌貧愛富、忘恩負義的罵名,對自己也未必好。可既然家里條件允許,時常接濟一番也不過只耗費一些銀兩,但卻能換個美名,也算給子孫后代積德,這樣一看,就未必是壞事了。
于盛家長房盛維一家而言,銀錢并不是問題,但血緣關系卻有必要維系,如果真的對三房不聞不問,他們出門就往長房潑臟水也是有的。與其如此,倒不如主動費些銀錢買點太平買點美名,維持表面的和平,也還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關心則亂,中國華僑出版社。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