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北宋收復幽云十六州有感,政府不愿打仗,真是因為軟弱嗎?
收復幽云十六州的結果,就是軍費開支一個勁兒地擴大,最后各種費用都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
開始,大宋政府只是讓緊靠幽云地區的河東、河北、山東等地給幽云提供物資。可沒有多久,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就不干了:憑什么只讓我們犧牲啊?我們也承受不起啊!
于是,大宋政府又讓全國各地都給幽云提供物資,這樣一折騰,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是怨聲載道。
自得燕地,悉出河北、河東、山東之力以往饋官軍,率十數石致一石,才一年,三路皆困。
六月,壬子,詔西京、淮、浙、江、湖、四川、閩、廣措置調夫各數十萬,并約免夫錢,每夫三十貫,委漕臣限督之,違者從軍法,用王黼言也。
尋又詔宗室、戚里、宰執之家及宮觀、寺院,一例均敷,于是遍率天下,所得才二千萬緡,而結怨四海矣。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也絕不會說,我們不支持國防建設。而是齊聲高呼,政府從我們手里,搜刮了大量的錢財,說是要支援幽云戰場。
問題是,據可靠消息顯示,政府把這些錢財,都拿去花天酒地了。
于是,全國各地都齊聲在質問大宋政府,必須得把花天酒地的事說清楚,否則你再逼我們交稅,我們就只有造反了。
大宋政府一聽這話當時就急了,我們可是正經政府,怎么可能拿民脂民膏去花天酒地呢?
廣大人民群眾一聽,大宋政府裝傻充楞,直接就犯忌諱把話說明白吧。
政府從我們手里搜刮大量的錢財,說是要支援幽云戰區。問題是,據可靠消息顯示,這些錢都是讓官員用來陪師師姐、鶯鶯姐之類的“名媛”花天酒地了,或是讓官員給老岳父做生辰綱、花石綱了……這樣說起來,自然最后就是一句話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這樣一折騰,大宋境內一時是義軍千百萬齊聲高呼,要推翻大宋腐敗統治。
后來,金國可以席卷大宋,很大程度也是因為,河北各地遍布叛亂者,這些力量的存在,讓金國南下的阻力變得小了很多。
千萬不要說,在民族危亡之際,這些人會一致對外,因為這就是一本正經地在胡說罷了。
不要說皇權時代了,就是在民族主義大旗迎風飄揚的近代,九一八事變后,各種割據勢力也是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內戰無休,甚至都是借此機會擴大地盤;七七事變后,還有幾百萬軍隊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加入了偽軍的行列。
不要說,當時的中原王朝還沒有陷入生死存亡的邊緣,就是在大宋政府南渡后,各種反叛力量也是一個勁兒地趁亂擴大地盤。
對此,只要看看岳飛早期,最牛的兩大戰績就可以知道了。
岳飛早期最牛的兩大戰績,就是收復襄陽和平定楊幺之亂。在這兩場戰爭中,岳飛的對手一個是李成,另一個是楊幺,他們都是割據一方的漢人,而且,這都是在南宋開國七八年后的事。
在靖康之恥前,北方的叛亂分子有多少呢?按史書上的說法,估計怎么也接近百萬了。
時河北、山東轉糧以給燕山,民力疲困,重以監額科斂,加之連歲兇荒,于是饑兵并起為盜。山東有張萬仙者,眾至十萬;又有張迪者,眾至五萬;河北有高托山者,號三十萬;自馀二三萬者,不可勝數。
當然了,在金國入侵時,這些叛亂力量都會高舉抗金大旗。但是,他們通常都是想借機擴大自己的地盤,絕不會與金軍打仗的。
這種力量,偶爾打個小型戰役,也會說了又說,我們敢和金國人真刀實槍干了,而且還取得非凡的戰績。
這種力量,偶爾打個大型戰役,肯定也會后悔得腸子也青了,因為這沒事吸引金國人攻打我們嗎?
當然了,也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北宋政府滅亡后,各地的義軍、抗金組織那是動則幾十萬、上百萬、幾百萬的。
但是,在大宋皇帝哭天搶地的,希望有人來勤王的時候,這些軍隊都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這種力量之所以越來越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軍與遼國、金國開戰失敗后,潰兵敗將都會清楚的看到,如果歸隊,就會被政府重新組織,送到前線當炮灰。
既然如此,他們自然只能選擇當義軍了,因為當了義軍,大宋政府想逼他們上前線當炮灰,就比較困難了。
一切是顯然的,義軍雖然抗戰,但是絕不會為腐敗的政府抗戰,更不會接受腐敗政府的調動。既然如此,自然不用人教他們,他們也會本能地懂得,敵進我退、空間換時間、游而不擊。既然如此,這種軍隊雖然說起來有千百萬,也無法阻止金軍橫沖直撞。
普遍邏輯大約是這樣的。談天說地的時候,永遠把國家、民族利益說得比天也大;好像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他們支持政府發動戰爭,并且愿意犧牲一切。
但是真要犧牲他們利益時,馬上就會把政府的毛病、錯誤無限放大。總而言之,不是我們不愿意為國家、民族犧牲,而是這個代表國家、民族的政府,根本不值得我們為他犧牲。
收復幽云十六州也是如此的,在事不關己的時候,大家自然都說得非常慷慨激昂,但是,真的事關自己利益時,大家就是另一回事了。
人們普遍支持收復幽云十六州,通常是基于一種天真的幻想。那就是,收復了幽云十六州,我們大漢民族就能如何如之何了,而潛在的幻想就是,我們大家都會因此獲利。
問題是,真的收復幽云十六州時,意味著軍費需要增大,意味著有許多人要付出、犧牲了。
更可悲的還在于,就算收復了幽云十六州,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利益,而現實的利益卻明顯因此受損了。
在這種背景下,整個帝國自然一時都把矛頭指向了政府的貪污腐敗問題,更開始試圖改組政府了。總而言之,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樣一來,大宋崩潰的時間表,無形中大大提前了。
有時候,決策者不敢輕易開戰。就是因為他們能預見到這種事實。
許多時候,人們總說決策者怕死,所以不敢和敵人打仗,實際上,這不過是不懂政治的言論而已。
比如說張學良吧,很多人都說他爛透了,面對日本人的欺負,窩窩囊囊地逆來順受,無論如何也不敢下令軍隊反擊。
可問題是,如果犧牲二十萬將士和一百萬老百姓,就能把日本人徹底打服,更可以讓東北軍笑傲江湖,我相信張學良肯定眉頭也不會皺一下。
因為,對于張學良這種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言,什么二十萬將士一百萬百姓,那不過就是一串數字而已,反正又死不到他頭上,這買賣為什么不做呢?
可是請大家想想,如果普通將士和老百姓聽到一個消息,要從他們之中挑選一百二十萬人去前線犧牲,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會眉頭也不皺一下?因為,哪個普通將士和老百姓敢說,自己、或者自己最近的親人不在這一百二十萬人人里面呢?
不僅是張學良如此,處于決策者位置上的人,都是如此思考問題的。
這就好像,你處于棋手的位置上,死一對車馬炮,死五個卒,只要能贏了這盤棋,你也不會猶豫的,因為對于你這個棋手而言,只要能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問題是,如果棋子們有自己的思維,誰能這樣豁達呢?你計劃犧牲誰,也得有個說法啊?否則,人家肯定會反抗的。到時,各種反政府言論肯定會此起彼伏。
從某種意義上,決策者在思考問題時,更容易趨于理性。他們不會糾結于犧牲多少人,因為無論下面有多大的犧牲,通常也輪不著他們啊。
所以,他們更關心的問題,常常就是勝負的問題。只要能取得勝利,犧牲多少人都不是個事。
問題是,他們需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犧牲這么多人,真能取得勝利嗎?第二、你這樣無視其他人的生命和利益,人們還會支持你的統治嗎?
而普通民眾在思考問題時,永遠不會這樣豁達,因為當炮灰的人,常常就是他、或者他最近的親人。
而且,普通民眾在思考問題時,永遠也不會這樣謹慎。在他們的眼中,好像只要決策者一聲令下,下面的將士就會毫不猶豫地向前沖。問題是,在許多時候,下面的將士都會一哄而散,或是推舉另一個大佬帶頭造反。
當我們認為,決策者因為膽小怕死,所以不敢和敵人開戰時,本身就證明,我們不是用理性思考戰爭,而是在用情感思考戰爭。
普通老百姓在現實中,常常把人命看得太重。因為,當炮灰的人,常常就是他們。所以,你別看他們在扯淡時,多么慷慨激昂,在關鍵時候,沒有幾個人不拉稀的。
普通老百姓在談天說地時,也會把人命看得太輕。因為他們總認為,大哥一句話,就算全部沖上去堵槍眼,小弟們也絕不會反抗。
問題是,不要說大哥讓他堵槍眼了,就是大哥多收點稅,不罵大哥混賬的人也非常少見。
張學良不敢下令東北軍抵抗。主要是因為他認為。第一、這樣打下去會失敗的。第二、讓東北軍承受如此大的犧牲,大家會掉頭反對他的。第三、其它實力派可能趁火打劫他。
戰爭一起,各種消耗必然會增大,這些費用由誰來負擔呢?古話說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
許多人一說戰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那是因為他們有意無意地認為,政府有一個聚寶盆,所以什么東西都可以從聚寶盆里拿出來。問題是,相關費用最后必然會轉嫁給全社會。
而當這些負擔轉嫁給全社會之后,人們自然會進行各種形式的反對政府,一個弄不好,各種形式的反政府言論、行動,就會此起彼伏。
在收復幽云十六州時,決策層都心懷猶豫,絕不是簡單地因為,這會與一個野蠻新興的金國為鄰很危險,而是因為戰爭一起,相關的費用怎么籌集?相關的犧牲誰去承受?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處于決策層,自然都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大軍一旦開始調動,那就是面對如流水一樣的花費了;如果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錢就更會向一個無底洞流去。誰處于決策層,也會為此頭大的。
且不說,這種錢本身就是難以籌集的;就算能籌集到,從誰家里拿這筆錢,誰也會破口大罵的。
后來,說到南宋主戰派多么得人心,主和派多么天怒人怨時,我覺得,那就是政治宣傳、文學故事。
因為,當我們走上戰場,當我們的老公、兒子、丈夫走上戰場后,我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肯定是希望戰爭趕緊結束。
當我們勒緊褲腰帶為政府籌集軍費時,我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肯定也是希望戰爭趕緊結束,這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當一場戰爭,打到了膠著的狀態,長久分不出勝負時,人們更會是這種態度。
在早期的歷史上,有一種說法,當岳飛宣布圣旨說,北伐就此終止時,三軍將士的喜悅之情,那是無論如何也抑制不住,因為和平了!多年的戰爭終于要結束了!以至于岳飛都覺得,強行北伐是不會有結果的。
當然了,在絕大多數人心中,這種內容肯定是秦檜一伙篡改出來的。
因為,真實的情形應該是,三軍將士一定皇帝要終止北伐,那都是悲痛欲絕啊!因為,無數在金國統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同胞啊!因為,我大漢民族的驕傲與榮耀啊!總而言之,寧愿大江南北全是墳,我們也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其實呢,所謂三軍將士一聽北伐結束了,就露出情不自禁的喜悅,自然有些夸張;問題是,所謂的三軍將士一聽北伐結束,就氣得要死要活,估計也就是政治宣傳的產物。
后世讀史者常常一副豁達的心情,無非也是因為,當時就算戰死一百萬人,餓死八百萬人,也與我無關啊。既然如此,看熱鬧,我怎么會嫌事大呢。
如果類似的選擇,真的降臨到他身上,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制約,恐怕不拉稀的人也沒有多少。
處于決策者的位置上,需要做出這種犧牲時,雖然會猶豫再三,但是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弄出這種滔天禍事來,會不會威脅自己的統治?絕不會考慮這樣會死很多人。
因為,不要說死幾百萬人了,就是死幾千萬人,死一億人,只要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他們也不會猶豫的。
人們在嘲笑大宋皇帝軟弱時,常常忘了,大宋皇帝為什么不敢強硬?
帝國政府對外強硬,它需要流水一般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后盾。當帝國政府為了所謂的國際地位,讓無數軍人戰死,無數老百姓餓死時,老百姓真會支持帝國的統治嗎?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