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三十稅一,為何還有很多農民交不起稅?
“文景之治”是輕徭薄賦的典型,田稅從劉邦的十五稅一降到三十稅一,被歷代儒家所稱頌。他們經常勸當世的皇帝效仿“文景之治”,把田稅降到三十稅一,雖然從來沒有成功過,但并不妨礙他們將此作為理想。
可是有部分專家認為,文景兩帝雖然實行了三十稅一,但并不代表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實惠。就像現代很多國家也實行減稅政策,好處卻被大資本家給吞了,文景之治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三十稅一本身沒錯,問題在于征稅的標準。西漢采用授田制,國家授予每戶農民100畝地,而三十稅一正是建立在100畝的基礎上,不管農戶實際有多少田,都按100畝田地來計算。
如果農戶只有50畝地,同樣要交100畝的三十分之一,實際稅負是十五稅一。如果有200畝地,實際稅負變成了六十稅一,顯然田地越多稅負越輕。
西漢初立時,人口只有一、兩千萬,地廣人稀,每戶授100畝沒問題。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翻了倍,地卻沒有增加多少。到了漢文帝后期,朝廷實際上已經做不到每戶授田100畝。
根據出土的漢簡,有的人家只有20畝地,仍要按100畝來交稅,等于是六稅一。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如此高的田稅,再加上人頭稅和徭役,一旦碰上自然災害,農民很難維持基本的生活。所以,在三十稅一的表相之下,仍然有很多農民交不起稅。
前面已經說過了,田地越多,享受到三十稅一的優惠也就越多,誰的田地的最多?當然是豪強和諸侯。劉邦分封諸劉為王,還有大批的功臣和世家,他們手里掌握著天下大部分土地,卻只交少得可憐的田稅。這種情形是不是與當今的一些國家很像?
荀悅在《漢紀》中批評漢文帝“官家之惠優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這個批評應該說是很嚴厲了,漢文帝一心行仁政,普通百姓卻得不到實惠,豪強們霸占了大部分社會財富。
另一方面,正因為實際田稅是按100畝來計算的,所以盡管很多百姓的田地不足100畝,但朝廷的田稅收入并沒有減少,這才使文帝景帝期間,朝廷有財力平息“七國之亂”,以及抵御匈奴的侵擾。
由此可見,史書上的“三十稅一,輕徭薄賦”與“錢糧滿倉,串錢繩子爛掉”,并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減稅誰不會?減稅能否促進經濟發展、國家富強,則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