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進宮至少十年,為何沒有子嗣?原因其實很簡單
元春進宮時間,可能還不止十年。因為她剛進宮時是不是嬪妃,這一點并不明確。
據深知內情的冷子興所說,元春當初進宮,是做“女史”。女史是女官的名稱,不是嬪妃的等級。當然《紅樓夢》是架空的時代背景,在這個故事里,女史是不是嬪妃,我們不好確定。只能說,有這樣的可能:元春是由女官升為妃子,而不是從低級嬪妃逐漸晉升的。
籠統而言,各種品級的嬪妃都是皇帝的侍妾。但女官不是。所以在元春入宮的前幾年時,她有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親近皇帝,當然也談不到懷孕生子了。
其次,從省親時見到親人的傷心場面來看,元春并不得寵。
和久別的親人相見,有一番“悲喜交集,泣笑敘闊”,是很正常的。但是元春在回家的短短幾個小時之內,“滿眼垂淚”、“嗚咽對泣”、“又哽咽起來”、“不免又哭泣一番”、“含淚”、“一語未終,淚如雨下”、“不由的滿眼又滾下淚來”,哭了這么多次,未免有違常情。
少婦回娘家,當然有與親人分別之苦,但也總難掩新婚之樂,才合情理。元春哭了這么多次,隱約可見她并沒有“新婚之樂”。當然皇帝的恩寵不可能由一個嬪妃獨占,但是元春在眾多的嬪妃之中,絕對不算得寵,這是毫無疑問的。
前幾年不是皇帝的嬪妃,后幾年成了嬪妃卻仍不得寵,你叫元春怎么懷孕去?一次寵幸便得子嗣,那畢竟是小概率的偶然。
說到這里,問題來了:既然元春不得寵,為什么會被封妃?
別跟我說“出賣秦可卿換來元春封妃”之類的狂想,那是小說家的演繹,是完全獨立的另一部小說,最多借用了《紅樓夢》的人物姓名,卻與《紅樓夢》沒有什么關系。不相信的話,你就給我解釋一下秦可卿死后托夢,把“祭祀借給之費”作為重要任務,是為了什么?如果是皇家之女,從自己的身世出發,她擔心一百件事,也不用擔心祖宗的祭祀吧?難道她的祖宗不是皇帝的祖宗?難道皇帝會忘了給祖宗祭祀,需要一個被剝奪了皇家宗室資格的女人來操心?
元春的入宮,是因為“賢孝才德”;寶釵的進京,是因為皇帝“崇詩尚禮,征采才能”“為公主、郡主之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狀況之職”。別的不說,就看這兩項舉措,你會覺得這位皇帝是個怎樣的人?
顯然,這是一種重視女子的文化教育、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背道而馳、有自己獨立見解和堅強意志的皇帝。他不僅重視,而且提倡女子教育,要求公主、郡主都“入學”,還為她們挑選“陪侍”。
除了制度化要求、硬件的保證,一般而言,要提倡一項新風氣,最好是樹立一些典型。比如把某個“賢孝才德”、符合規劃標準的女子封為妃子。反正后宮嬪妃那么多,并不需要每一個都喜歡的。
元春,就是那個符合皇帝提倡標準、被樹立為典型的活標本。
皇帝不喜歡她,當然也不至于討厭她。這就是一項交換:你給我樹立典型,我給你和你的娘家榮譽地位,以我有的,去換你有的,公平交易,兩不虧欠。
這是交易,不是愛情。皇帝推崇女性教育,可不是喜歡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女孩子——天下受過教育的女子那么多,他喜歡得過來嗎?
沒有喜歡,何談寵幸?
沒有寵幸,哪里來的子嗣?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