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有4位“右將軍”,其中一位俘獲關羽!
右將軍,是一個始于戰國時期的武將官職。東漢時期,右將軍的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并高于眾多雜號將軍。到了三國時期,右將軍得到了廣泛的冊封。比如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張飛冊封為右將軍。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也曾獲得右將軍這一官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偷襲荊州,并俘獲了關羽。
一、步騭
東漢末年,因為中原地區的戰亂,步騭來到江東。建安五年(200年),孫權被曹操表為討虜將軍,步騭開始輔佐孫權。一年后,步騭辭官與諸葛瑾、嚴畯等游歷吳中各地,三人逐漸聲名顯赫,被稱為當世的英杰俊才,其后又擔任過海鹽縣的縣令。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奏孫權代理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權辟命步騭為車騎將軍東曹掾兼任徐州治中從事,且舉其為茂才。
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騭被任命為鄱陽太守。自從東漢末年以來,交州因地處偏遠而難以官吏,前交州刺史朱符、張津都因為難以有效控制局勢而被迫逃亡和被殺,劉表治理荊州時派賴恭擔任交州刺史,吳巨擔任蒼梧太守,后二人相怨,吳巨將賴恭驅逐到零陵郡,賴恭于是向孫權求援,孫權隨即遷步騭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以此來接管交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追加任命其為使持節、征南中郎將。步騭到任后,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不聽從調遣,步騭于是設局將他斬殺,威聲大震,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兄弟率眾前來歸附。當時,前刺史張津故將夷廖、錢博之徒仍然割據山頭。稱雄一方,步騭逐一將其討伐消滅。后來益州郡大姓雍闿殺害了劉備任命的益州太守正昂,通過士燮表示希望向孫權投降,步騭接納并安撫他。因此加任平戎將軍,封廣信侯。
由此,幫助東吳平定交州,成為步騭這位將領的重要功勞。不久之后,步騭被孫權晉升為右將軍。當然,對于步騭來說,官職并沒有止步于此。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在此基礎上,步騭被冊封為驃騎將軍。公元246年,陸遜病逝后,步騭更是接替了丞相這一官職。到了這個時候,步騭自然是位極人臣了。赤烏十年(247年),步騭逝世。由其子步協繼承其爵位,繼續統領步騭的兵馬,加為撫軍將軍。
二、潘璋
潘璋出自兗州地區,東漢末年,潘璋來到江東,開始為孫權效力。孫權非常喜歡潘璋這位武將,讓他招募士兵,得到一百多人。于是,孫權任命他為將領。因為潘璋討伐山賊戰功赫赫,故而,孫權提升潘璋為別部司馬。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孫權攻打荊南,潘璋與呂蒙、孫皎、魯肅各自率兵分道并進,到益陽和關羽這位名將對峙。最后,劉備迫于東吳一方的壓力,選擇將荊州與孫權平分才平息事件,這就是著名的湘水劃界。
公元215年,潘璋跟隨孫權進攻合肥。在這場戰役中,東吳大軍吃到了敗仗,潘璋等人全力保護孫權撤退,從而避免被張遼俘獲。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此戰,關羽水淹七軍,俘獲于禁,斬殺龐德,來到了自己一生的巔峰。不過,對于孫權來說,卻派遣呂蒙、潘璋等人偷襲荊州。
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并在突圍的時候,被潘璋的部下馬忠俘獲。對此,潘璋斬殺了關羽、關平等人。在此基礎上,孫權冊封潘璋為振威將軍。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所以親自率軍征討東吳。而潘璋則跟隨陸遜參加了夷陵之戰,從而擊退了蜀漢大軍。在此之后,潘璋等人又參加了抵擋曹魏大軍的戰役。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后,將潘璋冊封為右將軍。
潘璋為人魯莽勇猛,禁令嚴明,喜好建功立業,帶領人馬不過幾千人,但所到之處常常可以起到上萬兵力的作用。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潘璋去世,孫權下令其兵馬交由呂岱接管。潘璋的兒子潘平,因為行為不端而被流放到會稽郡。潘璋之妻居住在建業。孫權賜于田地房屋和免除賦役的佃戶五十家。
三、呂據
呂據的父親呂范,曾擔任東吳的大司馬,這可以說是地位最高的武將官職了,比如蔣琬曾擔任蜀漢的大司馬,曹真、曹休、曹仁曾擔任曹魏的大司馬。在呂范去世后,呂據同樣獲得了孫權的信任和重用,特別是在平定山越的過程中,呂據多次立下戰功。
黃龍三年(231年),呂據跟隨太常潘濬討伐五谿,再次立有戰功。赤烏四年(241年),車騎將軍朱然進攻樊城,呂據與朱異攻破樊城的外圍,回師后被任命為偏將軍,入朝補任馬閑右部督,升任越騎校尉。太元元年(251年),因大風使長江水漲泛濫,漸漸淹到城門,孫權派人觀察水情,只見惟有呂據派人備置大船防備魏國進犯。孫權對他進行嘉獎,任命他為蕩魏將軍。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后,孫亮即位,呂據被冊封為右將軍。公元253年,孫峻執掌大權后,將呂據晉升為驃騎將軍。公元256年,孫峻去世后,他的堂弟孫綝繼續執掌東吳大權,這讓呂據十分不滿。在此基礎上,呂據想要除掉孫綝,結果后者先發制人,派遣大軍進攻自己。無奈之下,呂據被逼自盡。吳景帝孫休即位后,呂據等人得到平反,并被加以改葬和祭奠。對此,孫休曾表示:“諸葛恪、滕胤、呂據,蓋以無罪為峻、綝兄弟所見殘害,可為痛心。”
四、孫慮
最后,作為東吳宗室,孫慮是孫峻的從弟。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后,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因為擔任了丞相、太傅等官職,所以一度執掌了東吳大權。不過,到了公元253年,孫峻設計誅殺了諸葛恪,從而篡奪了東吳大權。因為孫慮也參加了這一謀劃,所以孫峻將他冊封為右將軍。
不過,公元256年,孫峻去世后,選擇將大權交給孫綝。并且,孫綝囂張跋扈,濫殺無辜,這引起了眾多大臣的不滿。于是,孫慮盡管和孫綝關系親密,但是,他還是謀劃除掉孫綝。當然,因為計劃被提前泄露,孫慮被逼自盡。由此,對于東吳歷史上的四位右將軍,前兩位都獲得了善終的結局,但是,后兩位都牽涉到了東吳的內亂,從而不得善終。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