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何要殺晁錯,也是被逼無奈,不殺晁錯,他贏不了七王之亂
漢文帝時期,晁錯就是太子府的人,漢景帝即位后,他得到了漢景帝的重用,升任內史、御史大夫。
晁錯是個很有才干的人,而且深得漢景帝的器重,為了維護漢景帝的皇權,他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藩。
晁錯的父親,得知此情況后,說道:“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劉家的江山安全了,但他們晁家卻危險了,他知道自己難逃一死,所以服藥自殺了,而錯父的眼光不可謂不遠。
晁錯提出削藩后,因為漢景帝也感受到了藩王尾大不掉,威脅到了自身,所以也有削藩的打算。
分封制是造成國家內亂的根源之一,劉邦建立漢朝之后,就開始分封天下,但是他還未去世,他所分封的幾位“異姓王”,如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梁王彭越、燕王盧綰等,就相繼起兵造反,劉邦率兵將他們平定了。為此,他還留下了“無功不封侯,異姓不封王”的祖訓。
異姓王不可靠,同姓王,有時候也不可靠。皇權之下無親戚,同姓藩王為了皇位,也可能會造反。漢景帝時期,因為吳王劉濞等藩王,因為國內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和海鹽資源,他可以大量鑄錢、煮鹽,這讓吳王劉濞擁有的財富,甚至超過了漢景帝。有錢之后,吳王劉濞開始招兵買馬,擴張勢力等,為奪取天下做準備。劉濞的勢力越大、實力越強,漢景帝就越寢食難安。
如果拖下去,吳王劉濞等藩王的實力會不斷增強,漢景帝的實力會變相削弱。到時候,劉濞等藩王,可能會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晉、齊、楚等大諸侯國,漢景帝呢,可能會淪落為毫無權力的周天子,天下諸侯也不會聽命于他,甚至還會起兵造反,奪取皇位。漢景帝不愿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他需要削藩,但是在藩王沒有犯錯的情況下,漢景帝也不能隨意懲罰他們。
晁錯為漢景帝想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逼藩王造反,晁錯讓漢景帝削減藩王封地,收回旁郡等,讓藩王利益受損。這時,藩王要么接受削藩,要么起兵造反,但都會給漢景帝削藩的借口。
漢景帝的削藩,損害了天下藩王的利益,招致了他們的不滿,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藩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由起兵造反了。由于漢景帝的削藩政策,動了天下所有藩王的利益,所以即便沒有造反的藩王,也在觀望,甚至必要的時候,也會加入劉濞陣營,起兵造反。
這讓漢景帝四面楚歌,江山岌岌可危了。漢景帝為了平息內亂,以及安撫天下的藩王,殺掉了晁錯。
晁錯是大漢的功臣,他提出削藩,也是為漢景帝著想,他自身沒有錯,但漢景帝為了自身的江山,必須殺掉晁錯。首先,漢景帝殺掉晁錯后,吳王劉濞等人“清君側、誅晁錯”的造反理由,就站不住腳了,如果他們繼續起兵,就成了造反了,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不利于劉濞等人。
其次,除了已經作亂的劉濞等七王之外,其他的藩王,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也都在觀望,還有的藩王也蠢蠢欲動,想伺機起兵造反。漢景帝殺掉晁錯,并向天下藩王承諾不再削藩,主要是為了安撫還未造反的藩王,不然的話,可能還會有其他的藩王選擇造反,更不利于漢景帝。
劉濞等人起兵造反之后,即便漢景帝承諾,不再削藩了,他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沒有退路,只能造反,但是其他藩王,即便有過造反的心思,但漢景帝不再削藩了,他們的利益保住了,所以就不需要造反。劉濞當上皇帝后,為了避免另一個“劉濞”出現,他也可能會削藩,所以藩王的利益,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他們傾向于維持現狀,不愿讓劉濞取勝。
劉濞等七位藩王造反之后,為了奪得天下,還進攻其他藩王的封地,這使得其他藩王,不但不同情劉濞等藩王,還倒向了漢景帝一邊,幫助漢景帝對付劉濞等藩王,尤其是梁王劉武,他為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使得漢景帝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七王之亂。
可見,漢景帝殺晁錯,并不是他昏聵,或者是慌亂之下的失智之舉,而是為了安撫還未造反的藩王。如果不及時安撫其他藩王,讓他們袖手旁觀,或者暗中助劉濞,漢景帝會面臨更大的麻煩。如果其他藩王,也選擇造反,漢景帝可能會成為漢朝的“建文帝”,所以他需要殺晁錯。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