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養兵百萬,為何崇禎連發軍餉都沒錢?
“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絕對是胡說,朱元璋總不能畫餅充饑吧?事實應該是平買平賣——糧食來自于百姓,但朱元璋是付了錢的。
那么,朱元璋的錢從哪里來?《中國通史》中沒有寫。但是《通史》中寫了朱元璋與元朝政府軍隊作戰,獲得無數戰利品。
于是可想而知,錢當然是從官府、從統治者那里來。像明末李自成一樣,“闖王來時不納糧”,因為可以從官府、土豪那里得到金錢,再用金錢向百姓購買糧食、兵器、服裝、給養。
朱元璋也好,李自成也好,“不納糧”是一種暫時的手段。當部隊人數較少的時候,戰利品可以提供足夠的給養。但當建立了政府、有一套管理體系之后,你還能去打劫誰?又從哪里得到給養?
要維持政府的運作,就必須向百姓征稅,這是一定的,也是正當的。古今中外,是一樣的道理。
那么問題來了,崇禎不收稅嗎?為什么他就沒錢發軍餉?
中國歷史發展到明朝中后期,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減少了,商業的占比增加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時,社會制度也必須隨之改變。到崇禎這里,又遇到了“小冰河時期”,連年災荒,對農業的影響極大。
所以,這個時期的統治者,必須把農業稅轉到商業稅上去,至少是調整、加重商業稅的比重,才能保證國家經濟正常發展。
可惜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是個亙古未有的新鮮事物,圣人典籍里沒有提到它,君臣都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它。
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那就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對待。商家多豪富,有錢供子弟讀書,讀了書就能入仕,于是有話語權的大臣很多是商家后代。他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堅決反對加征商業稅,諷刺這是“與民爭利”。
而外強中干的崇禎,也就屈服了,不敢堅持革新主張。
(解釋一下,各階層都在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農業稅是自古就有的,農民、地主階層也不得不承認“種地納糧天經地義”。而商業發達是新現象,商業稅的增加也是新政策,受到了強烈抵制。)
國家要用錢。不管是為了對抗外敵還是內患,都需要加強軍隊建設,需要更多的錢。新創的商業稅不能征收,只好加重農業稅。
崇禎時著名的“三餉”即遼餉、剿餉和練餉,名稱都是說它們的用途。而它們的來源,無一例外,全都是田賦,也就是農業稅。
農業稅越重,農民越活不下去;農民越活不下去,就越起來造反;造反的人越多,就需要越多的部隊去鎮壓;部隊越多,養兵需要的錢就越多;需要的錢越多,崇禎就越收重稅——他跳不出這個死循環。
而富庶的江南呢,而新興的資產階級呢,而發達的商業呢,把“食?者不與民爭利”的古訓,當成最堅固的盾牌,擋住了崇禎急得發了綠的眼光。
也擋住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良好機遇。
卻擋不住明朝的滅亡。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