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這一國的實力最為弱小,被稱為一州之國
東漢末年,天下一分為三,雖說三足鼎立,但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卻并不相當,而其中以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
最為直觀地來看,蜀漢的領土面積在三個國家之中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窮,而又是三個國家之中最先被滅亡的。
國土最小:
曹魏占據北方十二州,八十七郡(司隸、徐、青、豫、冀、并、幽、兗、涼、雍、荊(部分)、揚(部分)),勢力最為強大,總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孫吳占據江東三州(荊(部分)、揚(部分)以及交州),總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蜀漢則只有益州一地,總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被曹魏譏諷為“一州之國”。
人口最少:
首先蜀漢滅亡時有過人口統計,大約是28萬戶,約94萬人口。(公元263年)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
而同樣曹魏也做過人口統計,時間在滅蜀之后。
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后漢書》
如此算下來,曹魏的人口得有443萬。而后孫吳滅亡時也做過人口普查,大約有52萬戶,約230萬人口。(公元280年)
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
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口代表富強,人口稀少既是蜀國弱小的重要標志,也是蜀國弱小的重要原因。蜀國人口稀少意味著可以征召入伍的士兵少,蜀國軍隊力量就不會特別強大。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勞動力缺乏。缺少勞動力,農業經濟則很難發展起來。人口稀少也意味著國家可以征收賦稅也少,國家財力就會限制。蜀國人口稀少,人才更缺乏。
所以,蜀漢怎么算都是最弱的!
雖然在《三國演義》當中,始終把劉備所同領導的蜀漢作為漢室的正統后裔,也一直作為正面形象來塑造,但卻并不能改變蜀國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當時中華大地仍然以中原為核心地域,中原物產豐富,生產力發達,而蜀國的屬地則以益州為核心,這里并不是傳統意義上中原核心區域,雖然成為魚米之鄉,而且地形閉塞,沒有在黃巾起義的浪潮中受到過大的沖擊。
但是卻正是因為地形的狹窄和閉塞,使得蜀漢在發展空間上受到制約,雖然坐擁魚米之鄉,但卻沒能夠及時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即使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也沒能最終實現匡扶漢室的宏圖大業,這便是由于蜀漢的地理位置的劣勢。
此外,蜀漢境內多山,只有成都周圍的盆地可以算得上是平原地帶,北面與曹魏接壤的漢中一帶自古以來就以道路難行著稱,東面與孫吳接壤的巴郡等地,也多是叢林與峽谷,南面的南中等地亦是以森林廣袤著稱。在三國當時的生產力限制下,蜀漢對境內的開發成果并不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中,雖然蜀漢也曾保有荊州的富饒之地,但卻因為孫吳的攻伐最終沒能保全這一重要的經濟來源和地緣優勢。而在蜀軍攻伐曹魏之時,吳國并未給予有效的援助,更多的時候是選擇了坐山觀虎斗,這些都間接導致了蜀國的失敗。
除此之外,蜀國建國期間的五虎將也在后期逐一離世,雖然還有諸葛亮這樣的老臣撐場面,但人才匱乏是蜀國一個比較大的困境。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正是說的這個。
再加上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兩次慘敗極大消耗了蜀國的元氣。雖然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恢復了部分元氣,但是損失的人口,喪失的土地,有利的戰略條件卻無法恢復。
荊州和上庸等地的喪失,蜀國失去重要糧食產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失去了人才來源地。蜀國被關進四川盆地,徹底失去了充當大國資格。諸葛亮為何明知國力不如曹魏,還要一心北伐,其很大的目標就是,奪取更多的土地、人口、以及占據戰略優勢,爭取更大的發展機會,以此來保證蜀國的生存。
可惜,空做無用功!
綜合多方面原因,蜀國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也稱為最先滅亡的國家。雖然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天下三分的構想和預見富有天才的色彩,但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最終遏止蜀國的前途命運。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