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王朝滅亡后,為何會衍生出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
自唐之亡也,其遺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壞極亂而后止。——《新唐書》
歷史上唐朝滅亡之后,戰亂的局面并沒有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戰火不斷生靈涂炭的景象。如果以五代后梁的建立為五代十國亂世的一個起點的話,那么五代十國時期的徹底結束則是在公元979年的北宋時期。可見,唐朝滅亡后的戰亂局面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又遷延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正是在這數十年的時間里,北方中原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以至于在五代十國后,東南地區的經濟優勢開始愈發明顯,繼而成為中原王朝的經濟支柱。
中國古代歷史之中,東南地區的經濟地位開始反超中原地區是在“安史之亂”后,而經濟地位強于中原地區則是在宋朝。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在于自中晚唐時期開始,中原地區近乎成為了一個四戰之地,期間戰火不斷。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同樣也是如此,相對于五代梁、唐、晉這些王朝來說,東南地區依然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境地。可見,戰亂本身對于經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般的存在。同時,我們深挖唐亡這段歷史也能發現,唐亡后的五代十國對于中國古代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的出現,可以說是唐朝滅亡之后的一個歷史產物。理論上說,古代王朝滅亡之后,往往會出現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新舊兩朝更迭之際,中間的混亂局面不會持續太久,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派新朝氣象。而另一種情況則是,舊的王朝在滅亡之后弊病并沒有得到解決,繼而有惡化的情況出現,古代歷史上的東漢末年與唐末皆是這般景象,都是在舊的王朝滅亡之后,迎來了割據混戰的局面。那么,歷史上唐王朝滅亡后,為何會衍生出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
首先,唐朝滅亡之后,所以會出現五代十國的情況,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唐代藩鎮體系的徹底崩塌。中晚唐時期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唐朝賴以維系的根本就是藩鎮節度使制度,各大藩鎮間的互相掣肘與賦稅、邊防成為了唐王朝將近三百年國祚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黃巢起義”之前,天下絕大多數的藩鎮勢力實際上都在唐王朝的控制之下。而到了起義之后,唐王朝則失去了對藩鎮的控制。
這中間,滅掉唐王朝的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就屬于中原型藩鎮。由此可見,不堪重負的唐王朝雖然滅亡了,但曾由唐王朝控制的各地藩鎮則也徹底擺脫了唐王朝的框架。這樣的情況,便為五代十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一個基礎。并且,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唐朝藩鎮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唐代的藩鎮自中唐時期開始割據,到唐朝滅亡已經有百年的割據時間。因此,為維持割據的傳統,各地藩鎮都不肯屈居于人下,于是競相逐鹿于中原,這就為五代十國局面的持久埋下了伏筆。
同時,五代十國數十年局面的形成,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唐代藩鎮的本質,看起來是節度使以及武將,可實際上卻在于藩鎮之兵。藩鎮之兵在唐代時,往往選擇擁立節度使來維系自身的利益。而在唐朝框架崩塌之后,這些藩鎮之兵依然選擇擁立將領或是節度使來維持割據的局面。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使得唐朝滅亡后,很快就陷入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因為對于藩鎮之兵來說,維系割據更切合自身的利益。而后來五代的迅速更迭,很大程度上也同這些原本的藩鎮之兵有關系。以至于,這股歷史上武重兵強的逆流,直到北宋時期才得到徹底逆轉。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次長時間的戰亂時期,而這段時期,對于后世的我們來說也留下了諸多的歷史思考。因為,這段時期脫胎于中晚唐時期,如果將這段時期同唐朝歷史聯系在一起的話,便能發現,“安史之亂”后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深邃。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