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么靠一張畫像就能抓到逃犯?古代人抓逃犯的方法
以前看古裝劇時,總能看到一些百姓圍著官府張貼的通緝令議論紛紛,而通緝令上面逃犯的畫像,真的是丑得不忍直視,估計連逃犯的親媽看了會認不出來。本來畫得就像逃犯本人,要是逃犯再稍微喬裝打扮一下,那不就更難抓到他們了嗎?
海捕文書,也就相當于今天的通緝令,有犯人逃跑時,官府就會發布這樣的文書,然后讓全國各地衙門的捕快去抓人。而海捕文書上也就只有犯人的基本信息和畫像,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捕文書出現在春秋末期,當時楚平王要殺伍子胥,而伍子胥聽到風聲后就逃跑了,于是楚平王就讓人畫出伍子胥的畫像,張貼到全國。
影視劇中這種靠大頭貼抓法人的法兒,應該是不靠譜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要說通緝令,在甘肅省肩水金關遺址中,出土了現今的最早的一份通緝令。這份通緝令作于漢代,是寫在竹簡上的。這份通緝令,名為《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它通緝的是一個叫「麗戎」的女人。這女人與廣陵厲王劉胥有關系,劉胥是漢武帝的四兒子,因為不滿漢宣帝主政,就花錢請女巫詛咒漢宣帝,結果被發現了,后果很嚴重。自個兒被賜死了不說,連帶著身邊親近的人也都遭了秧。
這篇簡牘前半部分介紹了逃犯的大致信息,如:「外人,一名麗戎,字中夫,前太子守觀奴嬰齊妻」而后描述了一下「麗戎」的成長經歷,又描寫了一下她的長相:「為人:中狀,黃色,小頭,黑發,隋(橢)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托瘦少言。」她中等個子,膚色黃色,頭小,黑色頭發,橢圓形的臉盤,下顎如狗形,經常皺著眉頭,身微曲,體型瘦長,很少講話。
各位,腦補出這女人長啥樣了嗎?
其實古代很早的時候就有身份證明制度了,如果沒有規定的身份證明文件也不能入住客棧、出關等等。而這就大大增加了犯人的逃跑難度,最后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條,就連一些和尚也有專門的身份證明文件。由于古代的科技一直都不是很發達,所以各個朝代都會進一步完善身份證明制度。
比如朱元璋,他就被發文書「海捕」過,偏偏他又長了一張如此有特色的,鞋拔子臉,實在太好認了啊有木有!于是只能被迫流落到皇覺寺,當和尚去了。無論如何,古代通緝令的效率還是有限的,不過通緝令也并不是古人最主要的緝逃手段,大部分情況下,犯人想躲都沒地兒躲!
古代還出臺了保甲制度,這種制度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種統治百姓的手段,以戶作為基本單位,其次就是設甲長和設保長。而連坐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一個人犯罪,那么所有的街坊鄰居都會被牽扯其中,所以要是有人犯罪了,周邊的所有人都會被抓去問話。如果發現有人包庇,那就是死罪,所以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鄉里鄉親的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人了,要是來了個陌生人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而這時候誰都不想受到牽連,所以就會被人們舉報。
古代官府對于舉報犯人的懸賞力度都特別的大,一般都是幾百兩到幾千兩,對于罪孽深重的逃犯,賞金甚至達到了上萬兩。而古代的時候十兩銀子就夠一家人吃一年了,所以那時候的逃犯在百姓看來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寶藏,如果能成功舉報一個逃犯,那么這戶人家可就成了傳說中的暴發戶了。
所以人們只要發現身邊有可疑的人,就會立馬向官府舉報,說不定那個人就是官府要找的人呢。 除此之外,古代還有一些專門從事這方面的人,他們專門幫助官府尋找逃犯。所以就算通緝令上畫得再丑,官府也不用擔心抓不到犯人,有了這么多種手段,犯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掉。
所以啊,影視劇中的那些通緝令,大家看看樂呵樂呵就好。那些仗劍走天涯的俠客,真按史實來,出門五十里就能被人民群眾扭送歸案。海捕文書?他們還真排不上號。真上了通緝令的,比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你見他們哪一個,是因為通緝令,被扭送歸案了?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