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天下的瓷都,對于景德鎮而言,宋代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
低溫成陶,高溫成瓷。我國古人將用土燒制的瓦器都稱之為陶,廣義的“陶”的內涵包括陶和瓷,隨著瓷器業生產的發展,人們才明確了“陶”與“瓷”的區分。我國古代制瓷業源于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器,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人民就已開始了陶器的制作,商代已燒制出原始瓷器,至東漢時期原始陶瓷已進化為真正的瓷器了。瓷器比陶器,胎質細,硬度大,釉色好。最終,瓷器取代了陶器。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臥狗,北宋,公元960—1127年,高6.4厘米、長8.7厘米。狗為半臥姿,頭昂右望,雙耳垂貼。狗神情悠閑,姿態惟妙惟肖。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之一,如果說到瓷器產地,絕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或許就是江西省景德鎮。江西景德鎮確實是聞名天下的瓷都,但是,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除了景德鎮之外,你我的故鄉,也許都曾有過一座座燃燒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窯。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釉瓜棱碗,五代(公元907——960年),胎質細膩,內外施青白釉,釉不及底。景德鎮瓷器歷史悠久,史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新平是景德鎮最早的名稱,標明景德鎮在漢代已出現冶了陶業。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景德鎮瓷器“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說明陶玉通過進貢朝廷,使得瓷器聞名天下。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釉堆塑繩紋四系蓋罐,五代(公元907——960年),通高27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8.7厘米。帶蓋,寶珠紐,三圈堆塑粗繩紋分別裝飾于蓋上與罐身。五代時期,景德鎮窯業繼續向前發展,以湖田、白虎灣、楊梅亭為中心,大小窯場遍布。這些窯口燒造的器物多為青釉瓷和白釉瓷,青釉色調偏灰呈青白色,白釉色調純正。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雙人牽馬傭,北宋,公元960—1127年,高21.9厘米、底長10.1厘米,底寬11.5厘米。馬膘肥體壯,頭昂仰,尾上翹,背部有馬鞍。馬身兩側各塑一位胡人。胡人圓目,高鼻,八字胡須,發髻高挽,腳蹬長靴,身穿緊身衣服,作牽馬或馭馬狀。其造型生動,雕塑細膩。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剔刻牡丹紋蓋盒,北宋,公元960—1127年,盒呈八方扁體形,上蓋下盒,子母合口,蓋面圓形開光內剔刻牡丹紋,內外施青白釉,子母口處及餅足處露胎,胎白精致。關于五代時期景德鎮瓷業的發展狀況,據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所進行的古窯址調查,五代景德鎮窯址共有18處,瓷業已初具規模。從出土實物看,各窯生產的品種主要有碗、盤、碟、執壺等日用陶瓷,大都為青瓷和白瓷,所產白瓷的白度已達70度以上,吸水率、透明度較好。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折肩缽,北宋,公元960—1127年,施青白釉,釉色滋潤。唐朝時期,人們對飲茶的市場需求,客觀上促進了陶瓷業的發展。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置陶政,監陶進御,并即鎮置縣“新平”。大致從唐代開始,就有了“地名+窯”的稱呼,瓷器產地在業內稱為“窯口”,窯口的名稱最主要的目的是標明產地,就像《三國演義》里趙云在兩軍陣前自報“我乃常山趙子龍”一樣,瓷器的名稱多由地名而來。所以,景德鎮窯也是一個大概念,是指在景德鎮燒制的的諸多窯口的總稱。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玄武,北宋,公元960—1127年,龜蛇合體,龜閉嘴昂頭,四肢爬狀,背甲刻畫弧線;蛇盤曲龜體一周,引頸直立前視,額上刻寫“王”字。玄武動靜結合,相互協調。施青白釉,釉層較薄,底露胎無釉,胎白堅致。玄武,與青(蒼)龍、白虎、朱雀(鳥)并稱四靈。傳說為龜蛇合體之神物,《爾雅》稱:“龜無雄與蛇相近,龜蛇合,謂之玄武。”代表天上北宿之星象,地上北朔之方位。道教興起之后,玄武又被道教所繼承,化身道教神仙玄武大帝。玄武還被認作一種吉祥圖案。
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白釉點褐彩蓋盒,北宋,公元960—1127年,盒呈扁圓形,上蓋下合,子母口合,底有圈足。盒體腹形似竹節狀,蓋面中央一周凸旋紋,散點裝飾片狀褐彩斑。面施青白釉,釉面瑩潤,胎白堅致。對于景德鎮而言,宋代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以前,景德鎮先后稱新平、昌南、陶陽,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朝廷派人要這里為宮廷制造御用瓷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此后,易名為“景德鎮”,沿用至今已有千年。(王建安攝影)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