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之亂,北周遍地狼煙,尉遲迥從起兵到失敗,短短68天
長安城中就這么兒戲一般改天換地,楊堅崛起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這只是京師文官們眼中的景象,在外鎮掌兵的大將們可就不以為然了,比如尉遲迥。
尉遲迥起兵
北周的權力分布,在楊堅奪權之時呈分散狀態,雖然中樞出現了共主,但楊堅共主地位是通過不正當權力交接獲得的,是否能夠成為事實上的共主,除了在京高官層面的認可,尚需地方實力派的認可。
北齊亡國后,尉遲迥因為資歷老、功勞多,再加上是外家親戚,被任命為相州總管。他和侄子尉遲勤分別管轄河北和山東,這一帶是原北齊的核心區域,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北周用親近外戚鎮守相、青,意圖是加強對北齊故地的控制。
京師發生政變后,其影響逐漸擴散到四方州郡。尉遲迥作為在外權力最大的總管,對楊堅的威脅最大,此人一向與楊堅沒有什么親近關系,故而被列為亟待解決的重點人之首。楊堅借口會葬大行皇帝,命尉遲迥本人到長安,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取代其鎮守鄴城,另以北齊舊臣叱列長釜任相州刺史,收買河北山東的人心。
韋孝寬受命前往鄴城任職,這位71歲的老將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鄴城天下矚目,誰知道那里是龍潭虎穴還是一片祥和,他故意放慢了速度,在路上觀望形勢。他走到朝歌時(今河南鶴壁),已得知朝廷詔命的尉遲迥派部將賀蘭貴前來迎接,韋孝寬從賀蘭貴言語中發現尉遲迥有不臣之跡,遂又放慢速度,同時還派人到相州求藥,暗地觀察尉遲迥動靜。走到湯陰縣時,叱列長釜從鄴城逃回,估計也是察覺到尉遲迥有異動。魏郡太守韋藝奉尉遲迥之命前來迎接韋孝寬,韋藝是韋孝寬的侄子,韋孝寬詢問尉遲迥的情況,韋藝心知尉遲迥已開始計劃舉兵討伐楊堅,卻不愿告知實情。韋孝寬威脅要殺了韋藝,這位心理素質不是很好的郡守不敢再瞞,便和盤托出尉遲迥的計劃。韋孝寬雖知相州必有異變,親耳聽到后仍然驚詫不已。他馬上帶著韋藝西逃關中,沿途把驛站的馬匹全都遣散,還囑咐驛站吏員們說,尉遲迥快要到了,好好準備酒食款待。不久后,尉遲迥果然派大將軍梁子康率數百騎追來,但每到一站,就有人盛情款待,兼之沒有馬匹可換,時間一晚,便再也追不上韋孝寬了。
楊堅得悉此事,再派破六韓裒到鄴城詔尉遲迥入京,破六韓裒還與相州總管府長史晉昶密議對付尉遲迥的事。事情到了這個份上,尉遲迥避無可避,遂下決心起兵討伐楊堅。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尉遲迥奉趙王宇文招的兒子為主,殺了楊堅派來的使者,登鄴城大會文武,聲討奸臣楊堅,號召天下忠臣起兵討逆。尉遲迥自號大總管,承制置百官諸司。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響應,兩處合兵,眾號數十萬。一時間北齊故地總管多有響應,支持尉遲迥的地區以鄴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滎州(今河南滎陽)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今河南信陽,原北齊義陽)刺史李惠、東楚州(今江蘇宿遷)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今安徽泗縣)刺史曹孝達,各據州響應尉遲迥。遠在江表的吳州(今江蘇揚州)也受到了影響,州刺史于顗(于謹之孫)害怕吳州總管趙文表起兵響應尉遲迥,便刺殺趙文表,并誣告其結連尉遲迥。楊堅不知道吳州情況,怕窮究其實會逼反于顗,便就地授官,讓他接替總管之職,以安撫吳州形勢。
尉遲迥立即發兵四處略地,沂州(今山東臨沂)、兗州、蘭陵(以上二郡皆在今山東濟寧一帶)、建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巨鹿、曹州(今山東曹縣)、亳州、昌慮(今山東滕州)、下邑(今河南夏邑)皆被拿下。為提高勝算,尉遲迥還分別遣使結聯突厥和陳朝,許諾如果共同起兵討伐楊堅,可以把淮南之地割還給陳朝。
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王雄之子)響應尉遲迥,同時舉兵討伐楊堅。鄖州總管府的轄區大概包括今湖北隨州以南、沔陽以北、鐘祥以東、武漢以西的部分,是北周、原北齊、南陳的交界之處,屯駐著重兵,北周滅齊后,原安州總管于翼調離,州改為鄖州,司馬消難接掌此州。王謙是功勛子弟,素來恭謹禮讓,被朝廷視作放心的人,因此得以出鎮益州,他管轄的區域包括四川、重慶大部。
一時之間,北周遍地狼煙,后世將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三人舉兵稱為三方之亂。
這種場面的出現,楊堅應當有所預料,他立即三道出兵,一路以韋孝寬為行軍總管,出關中攻尉遲迥于相州;一路以梁睿為行軍總管,發隴南之兵出散關攻王謙;一路以王誼為帥,發襄州總管府之兵攻司馬消難。
韋孝寬自湯陰奔還關中,途經河陽之時,留駐此地,并設計遣散城中舊有800鮮卑兵。關中10萬大軍迅速趕赴河陽,尉遲迥的部隊10余萬人也在其子尉遲惇率領下殺奔懷州武德縣(今河南武陟縣附近),隔沁水布陣。
至此,北周中央禁兵與相州兵正式進入交戰狀態。縱觀形勢,尉遲迥雖然聲勢浩大,又有西、南兩處聲援,但也不無危險。危險之一在于鄴城形勢。鄴城扼南北要沖,沒有山川大河,從晉州、并州、幽州或是洛陽四個方向進攻,都有長驅直下之勢。危險之二在于幽州和并州。這兩州一在北一在西,總管李穆、于翼都是能征慣戰的功臣宿將,且地居險要,特別是李穆的并州直扼關中,有天然地利之便。如果發并州之兵,配合相州兵渡黃河,勝算必然更大。但是李穆和于翼卻出乎意料地聲明支持楊堅。尉遲迥沒辦法,于是分偏師攻幽州和并州,結連突厥牽制幽州。
李穆兄弟與宇文泰交情極深,于翼是宇文泰的女婿(娶宇文泰之女平原公主),客觀上看應當是最忠于周室的,然而這兩人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支持楊堅。
尉遲惇大軍布陣于沁水永平橋,綿延20余里,聲威極壯。韋孝寬率諸軍陣于河對岸,相持未戰。彼時楊堅所遣關中之軍,梁士彥、史萬歲等人都在軍中,李崇率懷州兵會于韋孝寬軍中,韋孝寬奔波疲勞,已然重病不起,所有命令都是由隨身侍奉的婦人傳遞,諸將多不聽令,臨時負責監軍的陰壽震懾不住諸將,大軍一時僵持于武德沁水河岸。
韋孝寬長史李詢密奏長安,說宇文忻、梁士彥、崔弘度3人都暗中與尉遲迥交結,收受了錢財。楊堅大驚,與鄭譯等人商議替換3將,李德林力勸說,臨陣換將乃是大忌,如果換了他們幾人,自韋孝寬以下全都不能安心,不如派一個明于智略的心腹前去監軍。最后楊堅的相府屬吏高颎自告奮勇前去監軍。
高颎自幼聰慧,成年后曾在齊王宇文憲幕中為記室,參與過平齊之戰,頗習兵事。高颎與楊堅頗有淵源,其父高賓是獨孤信的故吏,楊堅娶獨孤信之女,故而情熟。楊堅篡政時遣人招高颎入相府,高颎欣然入幕,后來因為胸有韜略,成為興隋頭號重臣。
高颎一到武德,立即與韋孝寬協力重振軍政,10萬大軍恢復了統一而有力的指揮。周軍在沁水上搭建浮橋,準備渡河攻擊。
尉遲惇命軍士在上流放火筏燒橋,高颎預先在橋上流放上土狗(不知其具體形制,《資治通鑒》解釋為積土于水中,前銳后廣,前高后卑,用來阻擋火筏子),火筏過不來無法燒橋,尉遲惇見周軍開始上橋渡河,便命諸軍退后,想乘敵半渡而擊之。孝寬不會不知道,兩百年前,前秦與東晉在淝水大戰,晉軍就是在渡河時趁秦軍后撤準備半渡而擊,一舉大敗秦軍。韋孝寬不等全軍渡河,趁對陣敵軍后移,突然縱兵奮擊,尉遲惇前軍一亂,更剎不住陣勢,后移變成了潰退,登時大敗。韋孝寬乘勝進攻,追奔尉遲惇敗軍,尉遲惇狼奔豖突,逃回鄴城。韋孝寬一路追擊,當年八月,殺到鄴城之下。
武德發生大戰的同時,楊堅別遣楊素攻滎陽。滎陽守將宇文胄是北周宗室,此人早年曾被東魏俘虜,因為年幼沒被殺,閹了之后放回西魏。可憐這位宗室雖有忠心,用兵卻無所長,被楊素擒殺。于仲文(于謹之孫)率兵掃蕩梁郡一帶,響應尉遲迥起兵的州郡雖多,但彼此還未形成有力的聯盟關系,被于仲文各個擊破。
尉遲迥收合軍隊,集結13萬兵力,在鄴城城南與韋孝寬軍大戰。尉遲迥雖已64歲,仍能披甲上馬,率自己的1萬名親衛軍“黃龍兵”上陣搏殺,這1萬名士兵中有1000人是尉遲迥從關中帶過來的鮮卑兵,人人綠由錦襖,戰斗力非常強悍。主帥臨陣,尉遲迥軍士氣大振,城下一戰,打退了韋孝寬的進攻。
鄴城里的老百姓為了看熱鬧,紛紛爬上城頭觀戰,時不時給兩軍喝彩。正在戰事膠著之際,韋孝寬的行軍長史李詢和將軍宇文忻商量,這么拼下去,不見得能打得過尉遲迥,不如想想奇謀。韋孝寬打仗從來不拘一格,放手讓兩人去安排。宇文忻帶著一小隊輕騎兵繞到尉遲迥軍后面,人手一弓對著城頭的老百姓一頓狂射,老百姓們嚇得哇哇大叫,紛紛往城下跑。喧鬧聲傳到兩軍陣上,韋孝寬心領神會,立即整兵突擊。尉遲迥軍不明白怎么回事,以為背后城破,慌亂之下手足無措,被韋軍打敗,退入城中,隨即又如水銀瀉地一敗不可收拾,鄴城被打破!尉遲迥率殘兵力抗,逃到城樓上,崔弘度與賀婁子干沿城墻龍尾爬上城樓,尉遲迥正要彎弓射之,崔弘度脫下頭盔大喊,你不認識我了嗎?你我各為國事,親戚之情也顧不了了。崔弘度的妹妹嫁給尉遲迥之子,兩家本是姻親。尉遲迥知道已無生路,擲弓于地,大罵楊堅一通后,引刀自盡。
沒過多久,尉遲迥的親族、余部被各個擊破,山東河北諸州的變亂全部掃平。
回顧尉遲迥從起兵到失敗,才短短68天。
本文摘自《國史004:后三國戰史:從北魏分裂至隋滅南陳》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