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錦衣衛外,還有一個機構非常神秘,進去后很多人都被嚇死了
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被逼之下的朱棣,決定造成。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坐擁了大明江山,但是,他皇位的合法性,卻遭到了天下人的非議,新政權也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排斥。朱棣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專門成立了一個監督大臣和百姓的特務機構——東廠,并打破陳規,開始重用宦官,命親信宦官直接來掌管這個機構。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時,為保江山永固,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做藩王,時間久了,藩王勢力的發展壯大,足以與朝廷抗衡,朱元璋的一番苦心卻未能如愿。1399年,朱棣打著“靖難”也就是“平定禍亂”的口號,率兵南下,開始了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登上皇位,改年號永樂。朱棣以戰爭的非法手段奪得了皇位,引起天下不滿,人們議論紛紛,因此,朱棣命親信紀綱來掌管錦衣衛,專門來鎮壓那些制造輿論者,但是,紀綱卻專橫霸道,肆意妄為,漸漸不受朱棣掌控,甚至,還想謀權造反。
錦衣衛濫用職權,目空一切,性格多疑的朱棣,是絕不會容忍錦衣衛權力過大的,為了制衡錦衣衛,朱棣于1420年設立了東廠。即“東緝事廠”,服務于皇帝,偵查和審訊文武官員,可以隨意捉拿大臣和百姓,同時,又能牽制錦衣衛。
并且,朱棣還打破了朝廷以前定下的“宦官不能干涉朝政”的制度,直接任命親信宦官掌握東廠。東緝事廠,當時設立在皇宮的東華門外亦或是東安門以北,故得名:東廠。
東廠的最高長官由掌印太監擔任,職位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孝辦事太監。后來,人們將其簡稱為:提督東廠,屬下都尊稱其為“廠公”或“督主”。剛開始的時候,東廠長官都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再后來,由于事務瑣碎復雜,一個人無法勝任這份職務,就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職位排第二或第三的人來擔任。
東廠的屬官設掌刑千戶一名,理刑百戶一名,這兩個官職并不是由太監來擔任,而是由錦衣衛的千戶、百戶來擔任,稱為:貼刑官。此外,東廠還設有掌班、領班、司房等數十人。具體負責偵查工作的是役長,又叫“檔頭”,共有百十來號人。他們統一帶尖帽,穿褐色衣服,系小絳,腳蹬白皮靴。各檔頭手下又有番役數人,也稱作“番子”,專門從事抓捕、拷問工作。
其實,這些人員都是由錦衣衛調過來的。東廠在設立初期時,還是比較安分守己的,權勢上甚至還不如錦衣衛。明憲宗時,為了加大保衛工作,又設立了西廠,命親信太監汪直來掌管,汪直派大量人手深入到民間去打探消息,捕風捉影,再向明憲宗作匯報,得到皇帝高度信任,明憲宗甚至賦予了汪直不需上奏的權力。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汪直監視的對象。
汪直甚是囂張狂妄,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西廠的權力一度凌駕于東廠之上。不過,汪直權力的極度膨脹,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后,直接導致西廠的很快解散。明孝宗即位后,曾有人建議撤除東廠,明孝宗沒有采納,但是,基于明孝宗寬厚仁義的治國之道,廠衛都未敢肆意橫行。明孝宗的兒子明武宗繼位后,重用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一度號稱“八虎”。
他們憑著皇帝的寵信,禍亂朝政,殘害忠良,欺壓百姓。劉瑾命人殺死了東廠太監王岳,讓丘聚取而代之,又恢復西廠,命谷大用統領。東廠廣派人員,到全國各地去偵查,人們一見到東廠人馬,就紛紛躲避。東廠番子為謀利,更是編造罪名,隨意抓捕平民,刑訊逼供敲詐勒索。文武大臣們也時常遭到他們的陷害,無辜被處死的官民多達數千人,東廠的權力震撼天下。
到了萬歷年間,東廠太監雖說為害一方,但是,也相對規矩了些,以致于,后來東廠的獄中都長滿了荒草,東廠的囂張氣焰暫告一段落。到了天啟年間,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史上著名太監登場,一手把持東廠,東廠權力達到極盛時期。魏忠賢利用東廠屢造冤案,鏟除異己,誅殺忠臣,暴虐百姓,他們的殘暴歹毒讓人聞之色變。
據說有一次,四個人在一起喝酒,其中一個人喝多了,就大罵起魏忠賢來。東廠的密探很快抓走了他們,魏忠賢命人把那個罵他的人身上澆上瀝青,將整個人皮剝了下來,令人慘不忍睹,其余三人嚇得都昏死過去。魏忠賢惡貫滿盈,不得好報,崇禎皇帝即位后,立馬處死了魏忠賢,但是,東廠并沒有就此廢除。
到了1642年,大臣楊仁上奏建議撤除東廠,崇禎皇帝依然沒有采納。直到1644年,起義軍攻進北京,備受信任的太監打開了城門,崇禎皇帝被逼自殺,大明王朝滅亡,東廠也隨之滅亡。
在《明史·刑法志》中也有記載:“刑法有創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宦豎之手,良可嘆也。”又“東廠之設,始于成祖。錦衣衛之獄,太祖嘗用之,后已禁止,其復用亦自永樂時。廠與衛相倚,故言者并稱廠衛。”
東廠本是皇帝用來鞏固統治而設立的特務機構,掛著畫像,立著牌坊,卻專權亂政,壞事做絕,與畫像上岳飛倡導的忠君愛國背道而馳,成為流傳后世的一大笑柄。
參考資料:
【《明史·宦官傳》、《明史·刑法志》、《明史·成祖三》】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