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卻吩咐尉遲恭,帶回他們的首級
唐太宗能開創令后人懷念的貞觀之治,離不開手下一大群杰出的能臣們。他們或宣威沙漠,讓四夷賓服;或治國安邦,讓百姓安定。當然,這一切還是從玄武門之變開始的。那個本該云淡風輕的清晨,見證了天家的血腥和殘忍。所幸,唐太宗以優秀的政治才華讓慘劇有了美好的結尾。
然而,在玄武門之變時,唐太宗卻差點殺死了自己的心腹房玄齡和杜如晦。當時,李世民讓自己的大舅哥長孫無忌邀請房玄齡和杜如晦,想請他們來秦王府,共同謀劃對付太子李建成。此時的李世民,確實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本來,唐朝能夠建國,在短短時間內完成統一,李世民的功勞最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李世民沒有當皇帝,他也可以站在中國古代甚至世界歷史名將的第一排。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李世民掌握了很大的權力,擁有相當多的心腹,秦王府的規模遠勝過太子府。
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李世民功勞再大,這也是唐高祖李淵的權宜之計。因此,在國家穩定之后,他便逐步削減李世民的權力,打擊他的屬官們。
很多人評價李淵處事不公,偏袒李建成。但是,按照當時的封建禮法,李建成是嫡長子,是太子,是國家的繼承者。如果是平民百姓,他們只是兄弟,但在皇家而言,他們卻是君臣。即便任何一個皇帝在李淵那個位置,他也一定要維護太子的地位。如果因為李世民的才華就廢了太子,那以后會有更多的人窺視皇位,那才是自取滅亡之道。
所以,國家越是安定,越是走向正規,李世民就越被冷落,被排擠。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逐漸取得了上風。即便是發生了“楊文干事件”,明明風傳李建成聯合楊文干造反,李淵甚至讓李世民征討,并許下立其為太子的諾言。但李世民回朝后,部下杜淹卻被流放。
而且,秦王府的屬官們,一個個都被打擊。被當作智囊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就被李建臣誣陷。結果他們都被李淵下令趕出秦王府,并且還不能私下拜謁李世民。這就是長孫無忌前去邀請兩人的背景。
因為是李淵的圣旨,即便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也不敢答應請求。他們拒絕了長孫無忌的邀請,并且還讓其給李世民答復,表明自己不敢抗旨。《舊唐書》將這一段寫得非常清楚:
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
李世民聽到兩人的回復,勃然大怒。他神威天下之時,屬官們莫敢不容,個個以秦王府的人自豪。到了虎落平陽時,連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心腹也敢不聽自己的話。于是,他再次派出一人前往二人府上,這個人就是尉遲恭。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謀臣,派他去是“文請”。尉遲恭是李世民手下的猛將,派他去是“武請”,態度截然不同。而且,李世民還很清楚地告訴尉遲恭。如果房玄齡、杜如晦二人能來則來,不能來的話,就用自己的佩劍殺死他們,將他們的頭顱帶回來。《舊唐書》是這么記載的:
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并斬其首持來也”
這時候的李世民,一定是起了殺心。他對房玄齡和杜如晦很貼心,沒想到現在卻不聽命令。如果放任這種行為,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離心離德,他就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另外,房玄齡和杜如晦掌握了太多的信息,如果真的背叛自己,那只能殺人滅口。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聰明人,他們看到尉遲恭的到來,知道了事態的嚴重性。而且他們也知道李世民戰場立功,殺戮無數,本來就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于是,他們這一次不敢怠慢,趕緊換上道士的衣服,不約而同回到了秦王府。
也就是這次回歸,房玄齡和杜如晦向李世民獻上了謀殺太子李建成的計策,玄武門之變由此誕生。與唐太宗一樣,房玄齡和杜如晦在貞觀年間以出色的政治才能,治國安民,也算洗刷了并不光彩的經歷。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