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原來早已識破諸葛亮空城計?這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提到《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里面諸葛亮的智謀更是被人所稱道,魯迅先生更是稱諸葛亮“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空城計一回里,諸葛亮更是憑借智謀智退司馬懿15萬大軍,可事實是如此嗎?有學者在研究三國演義時發現司馬懿早已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但為什么他不直接派大軍殺過去?其實他們更是三國雙子星相輔相成,唇亡齒寒的關系,這一故事可謂精彩絕倫。
空城計
一、空城計大背景
空城計這一傳播很廣的故事是由羅貫中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而改編的一則故事。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背景是諸葛亮派馬謖去鎮守街亭,開始諸葛亮對他不是很放心,說到街亭雖然很小,但戰略位置很關鍵,如果街亭有了閃失,我軍將有危險,你雖然精通兵法,此地卻沒有穩固的城,又沒有地勢之險,很難去守護街亭。
諸葛亮客觀地分析了街亭的重要性和守護的困難。
可馬謖卻沒當回事,謖曰:“愿立軍令狀?!彼苯恿⒘塑娏顮睢?/p>
可結果呢,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之后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連續攻下3座城池,直逼蜀國大后方機關西城。
此時諸葛亮的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連駐守的5000士兵有一半都去割麥了,只有2500余士兵駐守在城里,當眾人聽到司馬懿大軍壓境時都慌作一團。
司馬懿大軍壓境
二、諸葛亮妙計退勁敵
諸葛亮鎮定地下令:“軍旗隱蔽,所有士兵裝作商賈小販。大開城門,每門用二十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p>
諸葛亮也羽扇綸巾,攜兩名童子在城上悠然彈琴。
司馬懿來到城門前見此狀,便下令:“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本瓦@樣撤軍了。
此時連他的兒子司馬昭都看出來端倪,忙對司馬懿說:“莫非諸葛亮沒有軍隊,故意做出這種行為?父親為什么退兵?”
司馬懿說:“諸葛生平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進去,豈不中伏?”
三、“空城計”背后更大的局
司馬懿和諸葛亮這一對三國雙子星,他們是非常了解對方的,一生謹慎的司馬懿怎么不會思考諸葛亮的智謀之舉?
①:從戰爭態勢上來看,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街亭之役中馬謖的精英部隊已被悉數殲滅,蜀軍各部皆受重創,就算城中有伏兵,最多萬余人,怎么能抵擋住15萬大軍的進攻?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②: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必多說,他是三國里帶兵打仗數一數二的人物,“兵動若神”的他,豈會因為諸葛亮的羽扇綸巾而輕易退兵?其實這背后更是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極強的“求生欲”。
為什么這么說呢?
司馬懿在城下,更多的不是看,而是“聽”。他能見人之未見,聽人之未聽。這才有了他之后的退兵之舉。
四、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的司馬懿
在當時,魏軍中能抵擋住諸葛亮進攻的只有司馬懿,在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魏軍被打的落花流水,丟掉了戰略地盤和物資,魏軍里并沒有將領敢領兵阻擋諸葛亮,之后被冷落的司馬懿才有了用武之地,他被封為“平西都督”,才有了真正的實權職務,而這一切都拜他的對手諸葛亮所賜。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只有有了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才能在權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沒有諸葛亮這一強勁對手會怎么辦?
司馬懿知道,如果他在那一關鍵時刻攻城活捉或直接殺死諸葛亮,蜀軍就會失去精神領袖,蜀國也會提前滅亡,到時候,司馬懿就會失去利用的價值,而他的之前的狼顧之相和過人謀略早已引起曹魏集團的警覺,司馬氏家族就會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凄慘結局。
而這一可能司馬懿早已想到,他只能繼續和諸葛亮對決,并在此期間韜光養晦,廣培黨羽,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
這樣曹魏集團就會被司馬懿膽小怕事、渾渾噩噩的表面所迷惑,在之后和諸葛亮的對決中,雙方無大輸贏,一直保持著動態平衡,等到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后,司馬懿真正的面目便露了出來。
五、最后的結局
司馬懿政變
司馬懿隱忍了這么多年,終于,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把權力奪到司馬氏家族手中,最后“三國歸晉”。
縱觀三國時期,不管是一代梟雄曹操,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最后的大贏家仍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正如司馬懿臨終前對對兒子說的遺言:“我侍奉曹魏多年,人們都說我有反心,我曾經很懼怕”
這時所有人才明白,當時司馬懿退軍并非懼怕蜀軍埋伏,而是曹魏集團的猜忌。這才是空城計最后真正的真相。
對此,您有什么想說的呢?歡迎大家收藏留言、討論!喜歡記得點贊關注,謝謝!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