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片造反,“武德充沛”的江南人給隋朝最后的回應
提到江南就想到“吳儂軟語”“小橋流水”“才子佳人”?是時候看看江南的另一面了。
開皇八年(南陳禎明二年,588年)十二月,隋軍兵分八路,集結于長江北岸各自的進攻發起地,拉開了渡江滅陳大戰的序幕。次年正月二十日,隋將韓擒虎率軍進入建康宮城,俘獲藏身枯井的后主陳叔寶。正月二十二日,隋晉王楊廣率部進入建康,以陳叔寶手書勸降長江上游還在抵抗的陳軍。二月,宇文述自建康東進,掃蕩吳、會(今江、浙地區)殘余的抵抗勢力。接著,嶺南地區也在冼夫人的帶領下,歸附隋朝。至此,隋朝共得南方三十個州、一百個郡、四百個縣。
軍事征服固然容易,但要達到穩固統治并非易事,隋朝就一度玩脫了手。開皇十年十一月,江南叛亂的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長安。有司整理了相關叛亂奏報,大致有二十多股亂軍:
"汪文進舉兵稱天子,勢力盤踞于婺州、宣州一帶;高智慧自稱天子,以越州為中心,向南占據泉州及閩越地區;蘇州沈氏也因風而起,沈玄懀(wèi)自稱天子;朱莫問自稱南徐州刺史,占據京口;鮑遷、顧世興分別自稱晉陵都督、晉陵太守,占據晉陵;葉略起兵割據于無錫;陸孟孫起兵割據于松江;顧子元起兵響應高智慧,在蘇州一帶活動;蔡道人自稱大都督,聽汪文進之旗號,據樂安縣一帶;李稜自稱大都督,聽高智慧之旗號,據南朝故都建康蔣山一帶;吳興沈氏沈雪、沈能起兵,活動于黟縣、歙縣一帶;吳代華自稱大都督,活動于饒州一帶;吳興沈孝徹自稱大都督,活動于溫州一帶;楊寶英自稱大都督,占據杭州;陶子定占據東陽;羅慧方占據吳州;陳正緒、蕭思行活動于三吳諸郡;王國慶自稱大都督,占據泉州;盛道延同樣活動于泉州;李春自稱大都督,活動于交州一帶;王仲宣起兵,占據番禺一帶。
這二十多股亂兵總體上有三個特點。
一是江南大族占了主導地位。隋滅陳時,韓擒虎進兵于建康一帶,江南百姓紛紛到軍前表示擁護,可見當時陳朝已經頗為不得人心。此時豪強造反,顯然也不是為故陳招魂,而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而戰斗。
二是叛亂范圍很大——北至京口,東及大海,南及交州、廣州,幾乎遍及陳朝故地。這反映出江南人對隋朝的仇恨絕非偶然。
三是不帶有反隋復陳之目的。除了高智慧、汪文進、沈玄懀三個野心較大的稱了帝,其他人都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大部分是隨意起一個大都督之名號,以利于統軍,有的甚至連旗號都沒有,就是單純的起兵反隋。但相同的是,他們沒有利用故陳的旗幟。一些武裝力量雖然聲稱奉汪文進、高智慧或是沈玄懀為主,但大多各霸一方,自為其政。
看似不堪一擊的江南居然蘊藏著如此大的能量,隋文帝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好在他也是經過大陣仗的,十一月中旬即做出了部署:令晉王楊廣卸去并州總管之任,星夜趕赴揚州任總管,統諸路軍馬;由內史令楊素為行軍總管,率崔弘度、史萬歲、來護兒、麥鐵杖等人南下平叛。楊廣時年二十二歲,之前久鎮江都,并不具備指揮大軍的能力。文帝之所以把他派到險地,是因為他與江南人士來往較多,特別是那位被文帝致書恐嚇過的江南高僧智顗(yǐ),據說與楊廣神交已久,派楊廣去統管江南,大概更容易被南方人接受。這一任命表明文帝有采取綏撫政策的意向。軍事方面還像平陳朝時那樣,由大臣負責。
這次平叛之戰,烈度可能及不上平陳之戰,但平叛難度、戰事復雜程度、涉及地域、亂軍人數,都大大超過了平陳之戰。
由于叛亂勢力實在太多太亂,姑且以隋軍諸路統兵將領為線索,梳理一下平叛的進程。
首先看楊素這邊。楊素率軍自揚子津渡江攻打京口,首先與三吳的亂軍展開激戰。由于江南亂軍都是豪強各自為戰,彼此并無戰略戰役上的協作與配合,是以力量弱小,根本抵擋不住隋軍雷霆萬鈞般的攻擊。楊素大軍打破京口,擒殺朱莫問,隨后又進兵晉陵、無錫,消滅顧世興和葉略、沈玄懀,而后轉兵進攻會稽一帶。亂軍的大股高智慧據守于浙江東岸,筑壘達百余里,戰船布滿江面,聲勢相當浩大。因江南人善水戰,楊素暫時不敢強行渡江交戰。來護兒是江都人,了解南人沿江作戰的特點,他認為高智慧集重兵于江岸,后方必然空虛,因此請求率輕兵偷襲敵軍后方。楊素采納其建議,來護兒便以輕舟偷渡浙江,迂回到高智慧后方,突襲亂軍大營,又順風縱火,果然引起大亂。楊素趁機發兵猛攻,高智慧前后無法兼顧,臨陣大潰,只好棄軍而逃,乘舟入海,后又登陸據守于永嘉(今浙江溫州一帶),楊素窮追不舍,將高智慧再次打垮,迫使其逃入閩中。
浙東一帶的汪文進、沈孝頃等彼此不相呼應,也都被楊素一一擊破。楊素又進兵天臺,逐縣剿殺江南豪強的亂兵,經過百余戰方才大致平定。閩越及嶺南一帶仍有亂軍,楊素回京匯報戰況后,再率大軍,從浙東出海到泉州,消滅了一度非常強盛的王國慶勢力,并將逃竄至此的高智慧一并擒獲,后將高智慧斬于泉州。自此,江浙至閩中一帶豪強懾于隋軍的威力,紛紛前來歸附。
晉王楊廣到江都后,其部將郭衍領萬人出兵京口,向西進攻掃蕩江西(今安徽南部,因在長江南北段干流的西部,故稱江西),大破黟縣、歙縣一帶的豪強叛軍。時任晉王府參軍段達亦率軍萬余人進攻方、滁等州,又擊破汪文進于宣州(今安徽宣城)。段達作戰一貫比較軟弱,后來人送綽號“段姥”,譏諷他像個老媽媽,此時他能所向無敵,除了因為隋軍戰斗力尚處于巔峰,還因為江南叛軍的力量其實不是很強。
嶺南方面,王仲宣起兵圍攻廣州,隋朝派去的廣州總管韋洸引兵拒戰,結果中流矢而死。隋朝一改此前歧視南人的政策,積極與嶺南夷人首領冼夫人聯絡,在其幫助下,隋軍擊敗王仲宣,恢復了對嶺南的控制。為了確保嶺南的長治久安,隋朝不得不繼續任命冼夫人的子孫為各州長官,以便借助冼夫人家族的勢力震懾嶺南。
史萬歲單獨領軍進攻東陽(今浙江金華市)一帶。這里地近浙西南山區,史萬歲率二千人馬一頭扎進大山之中,一路翻山越海,掃平叛軍占據的溪洞無數,前后七百余戰,轉斗一千余里。史料中記載的七百余戰應當有所夸張,史萬歲打的估計多是幾百人以下的小型遭遇戰,以進攻小股亂軍為主,故而《隋書·史萬歲傳》中都沒有記載他消滅的叛軍首領的名字。后來史萬歲殺得性起,一路南下,與楊素大軍長達一百多天聯系不上,楊素以為這支部隊已經被打散了。史萬歲令人用竹筒內儲書信,扔到江河之中,后來居然被人撿到送給楊素。后來史萬歲勝利回師,隋文帝高興得升其為左領軍將軍。
再看晉王楊廣方面。這位年輕統帥此時的表現遠比后來三征高句麗時聰明敏銳得多。他知道隋文帝派自己來是因為自己比較了解江南情況,對江南本地大族也抱有一定好感。他決心把這種好感轉化為平定江南的力量。
楊廣不像楊素一樣只靠武力剿殺,而是非常注重利用本地人物的影響力。比如,吳郡世族名士陸知命,楊廣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請這位隱居的名士出山,向三吳亂軍宣傳罷戰。這一招果然奏效,見世代官宦的名士都歸降了隋朝,先后有十七個城的叛軍放下武器投降,大股亂軍首領陳正南、蕭思行等三百余人歸降隋朝。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的。
對待江南文化界,楊廣也拿出了十二分的熱忱。隋文帝下令江南各州平毀佛寺、浮屠,連高僧智顗都受到影響,他居住的金陵佛寺因為隋文帝拆毀建康城而毀壞,智顗不得不逃往廬山暫時安身于東林寺。楊廣也想請智顗出山,為安撫江南立起一個標桿。
楊廣先是偷天換日地發布了一通公文,聲稱江南佛教界慘受戰火荼毒,佛寺被毀,浮屠倒塌,僧侶奔波流浪,這一切都是江南的叛賊們干的好事,他將以佛教保護者的身份護法。這通公文稍稍替隋文帝的過激政策圓了圓場子,把江南亂軍拉出來背了個黑鍋。這個效果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智顗的認可。接著,楊廣石破天驚地向智顗大師致書,請求拜他為師,邀請他返回江都。智顗當初曾被隋文帝恐嚇過,對隋朝過于粗暴無禮的舉動十分抵觸,故而楊廣來信以弟子自居,他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年輕的晉王乃是奉承其父的旨意繼續來擺布自己,于是毫不留情地拒絕了。楊廣也不惱,繼續致書請求智顗下山,謙恭至極,看著比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還心誠。智顗所居的東林寺當時也受到外界動亂的干擾,既有流民躲避戰亂跑上去,也有官府的人頻頻上山騷擾。智顗不勝其煩,也確實想改變一下清心修佛弘法的處境,于是在楊廣第三次致書邀請后,終于回信了,他提出,去江都可以,但必須先答應他四個條件。
其一,希望楊廣不要對他的佛法水平寄予太高希望。(這自然是他的自謙之詞,但似乎也有言外之意,即不想讓楊廣把自己放在江南佛法界頭面人物的位置。)其二,他脾氣又直又壞,如果頂撞了晉王,請不要怪罪。(這又是在給楊廣打預防針。你父親嚇唬過我,我不吃這一套,你現在也別給我上套。)其三,他只傳佛法,此外世俗之事別要求太多。(言下之意是,你父親要我服從隋朝的統治,我一個出家之人,不想理會這么多俗事。陳也好,隋也罷,都與我無關。)其四,如果他在江都待煩了,請晉王準他自由離開。
楊廣滿口應承下來,派人隆重地迎接智顗來到江都城。
智顗的示范效應是相當明顯的,江都一帶傳遍了隋朝似乎要與南朝人和解,連智顗大師都與隋朝人合作了。這么邊打邊拉攏,江南很多地方的抵抗意志都一定程度上被瓦解了。當然,并不能說晉王楊廣就這么消解了江南大族的仇恨,畢竟叛亂根源在于利益,利益問題不解決,即使叛亂平復,也只是暫時平復。
經此一役,文帝多少察覺了在南方施行的政策的暴烈性,不得不在用人、行政等方面適當做了調整。精神上的傷痕既已留下,勢必要經過時間長久地洗濯才能真正平復。而不幸的是,隋朝的國勢很快衰頹下來。等到大業九年(613年)各地義軍蜂起時,江南人還沒有忘卻曾經的苦難,連片的造反成了江南人給隋朝最后的回應。
編輯:譚兵兵
本文摘自《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隋朝》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