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寺和廟原來不是一個意思,古人寺里拜佛,但廟比國家還重要
現代人常常將“寺”和“廟”連起來說,稱作寺廟,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中華語言博大精深,如果是一樣的意思怎么可能用兩個字表示?實際上,“寺”和“廟”的區別是很大的。寺和廟的由來,用途完全不同。
寺的由來“寺”是指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寺通“侍”,所以有“婦寺”“寺人”等詞語。《周禮·天官·寺人》指出:“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經典釋文》說得更明白:“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在古代,寺人是指天子、國君內廷地位最卑微的臣子,即仆人性質的小官吏,后代叫做宦官、太監。寺人辦公的地方就叫寺。從這一點又引申出寺的又一個意義:古代官署名稱,例如大理寺(掌管刑獄)、太仆寺(掌管皇帝御馬)、太常寺(掌管宗廟禮儀)、鴻肪寺(掌管外交和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等等。這是寺最早的由來。
大理寺佛寺的轉變漢朝以前,寺并沒有賦予宗教色彩。而具有宗教意義的寺又稱蘭若、阿蘭若、阿難若、伽藍等,是到漢代才開始有的。相傳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做夢夢到金人在他的殿廷飛行,人們圓夢說那是西方叫“佛”的神仙。于是明帝派遣羽林郎蔡愔(yīn)、秦景等十多人出使天竺(今印度)求取佛法。三年后歸國,他們帶回天竺國兩位高僧,以及四十多卷佛經和佛祖釋邇牟尼的畫像。東漢政府為了肯定這次西行取經的功績,宣傳佛教,就在首都洛陽雍門外修建一座寺院,作為高僧居住修行的處所。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僧院。
因為那些佛經是用白馬馱來的,所以僧院取名“白馬寺”。從此,“寺”就成了我國僧院的通稱。寺院的建筑,除了有供奉佛祖如來、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的大雄寶殿外,還有塔、經幢等佛教特色的建筑物。隨著佛教在中國傳播,寺的建造越來越多。唐詩人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寺院在中國繁榮興起的真實寫照,古人想要拜佛那么就會直接去寺里。
白馬寺廟的由來廟的歷史要比寺早很多,它跟我們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廟最早是我們先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又稱宗廟、祖廟、太廟。《白虎通》說得明白:“宗者。尊也;廟者。貌也。像祖先之尊貌也。”古代把宗廟看成是國家的象征,在這一點上甚至比國家還尊貴、重要。因為古代國君總是認為君權是神授予的,是承襲祖先得來的,所以祖廟是立國之根本。古代天子諸侯都有數目不等的宗廟。《禮記·王制》中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
宗廟上古唐虞時只有五廟,即親廟四廟(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各一廟),始祖一廟,合為五廟。夏朝時乃為五廟。殷商時代為六廟。到周朝時為七廟。賈誼《過秦論》所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huī]”,“七廟隳”就是指國家滅亡了。這也證實了廟即代表著國家,廟亡也就是國亡,廟比國家還要重要。
神廟還有一種廟,是用來供神的,如孔廟、岳王廟、武侯廟、曹娥廟、關帝廟以及奶奶廟、土地廟等。其中孔廟是供奉孔圣人的,全國各地都有。封建時代縣縣有文廟,其實就是規模形體較小的孔廟,那可代表著我們民族的文化信仰。另外,王宮的前殿也稱為“廟”,“廟堂”、“廊廟”都指朝廷。
曲阜孔廟廟的存在,反映了炎黃子孫對忠孝節義、烈士國瘍、功臣圣賢的緬懷和追念;廟中所供奉的神,實際上體現了華夏民族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基本精神是積極入世的。凡是對國家對民族有功的人,人們都為之立廟、塑像、樹碑。恰恰在這一點上,寺與廟有著根本的區別。寺是純宗教的東西,供奉的是佛,宣傳的是因果報應,轉世輪回;它勸人消極厭世,逃避現實,因此寺成了看破紅塵者的“一方凈土”。在這文化上寺和廟區別是非常大的。
還有我們常說的拜佛求神,佛是寺的,神是廟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所以朋友們下次祈求的時候一定要分清佛和神哦。
0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魯公網安備37130202371693號